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shuichen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废除汉字数十年后 韩国人如今为何后悔了

已有 1194 次阅读2017-4-29 05:07 |个人分类:Eu-Asia 欧-亚


废除汉字数十年后 韩国人如今为何后悔了

https://www.sohu.com/a/137217364_119562

韩国自古以来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汉字在韩国也曾一直是主流文字。

图片说明:1949年的韩国首尔,依然是满城汉字

然而二战之后,民族主义的兴起让韩国人开始排斥在朝鲜半岛流行了许久的汉字。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文章称,1970年,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下令施行韩文教育,将汉字从教育机构和官方文件中彻底抹去。

但要废汉字并不容易,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韩国还有以汉字为主的教科书。

但是,随着韩国的新一代从一开始就只接受韩文教育,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认识汉字。不仅韩国的中小学课本越来越少地使用汉字,韩国的报纸、杂志也从80年代后期逐渐减少汉字采用率。

这使得韩国出现一种现象:对汉字的认知断层非常严重。

现在,不少韩国的中学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用汉字正确书写;而在二三十年前,韩国的大学生用汉字写论文很常见。

随之而来的麻烦也越来越多。虽然汉字看上去在退出韩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汉字留下的影响仍没消退。现在的韩国词汇中,70%来源于原来的汉字词。

韩文作为表音文字,有许多同音词,人名与地名更是出现混淆。

韩国国会就曾发生过这种尴尬事:韩国第20届国会议员金成泰和金圣泰的名字,用韩文书写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容易让人搞混了,后来,还是决定其中一位议员的姓名用汉字书写,以作区分。

正是出于这种原因,现在韩国人的身份证上依然保留相应的汉字,以免闹出误会。

有网友这么描绘,韩国人现在的名字仅仅只能被当作一种代号,不仅容易搞混,还失去了背后美好的意义。

图片说明:此Yan为何Yan?

更严重的是,许多韩国历史古籍因为是用汉字书写,如今也几乎落到了无人认得的尴尬境地。

而面对书写着汉字的历史古迹,不少韩国年轻人因为并不知晓其意义,也只是一脸冷漠地走过去。

图片说明:韩国民族英雄李舜臣塑像

甚至还有人要把古迹上的汉字换成韩文,比如2012年轰动一时“光化门”匾额换字事件。虽然韩文匾额最终被汉字所替代,但过程十分艰难。

在一些对文字要求比较严谨的学界,例如法律界,人们还在坚持使用汉字。

一名曾旅居韩国的外国人表示,自己在韩国17年来,眼睁睁地看着韩国人的词汇量变少,一些真正的好词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结果就这么消失了。

有韩国网友根据亲身经历表示,如果能认识汉字的话,可以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内容。

事实上,没有了汉字的指引,韩国人的词汇量已经下降了不少,识字率也因此降低了。

现在韩国人使用的韩文,是一种名为“谚文”的表音文字。这种文字是公元1443年由朝鲜世宗大王发明的,是世界上较为年轻的文字之一,仅能用于表音。

而在此之前,受教育的精英阶层均将汉字作为书面用语。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的报刊还采用韩汉混用的形式。

随着汉字的逐渐消失,韩国国内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盖洛普在2014年实施的民调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韩国人认为,不懂汉字会感到生活不便。另外还有67%的韩国人赞成在学校教科书中并行汉字。

去年底,韩国教育部称,从2019年起,韩国全国小学五到六年级教材将标注汉字及其读音和释义。

而一些韩国父母已经在教孩子汉字。

去年夏天,韩国议员郑仁华发起提议,要求新生儿姓名登记时,将汉字姓名和韩文姓名一起登记。

此前,韩国大法院曾经裁决,禁止名字中汉字和韩文混用,但由于不少韩国家长没有接受过汉字教育,分不清韩文中汉字词和固有词的区别,经常给孩子起韩汉混用的名字。

二战之后,日本也曾尝试过废除汉字,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废除汉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自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以来,已深深渗透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否定日文中的汉字,与否定本国文化历史并无二致。来源参考消息)

韩国废除汉字对于韩国是种损失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31999

1980年代中期,韩国的报纸、杂志等,开始逐渐降低汉字的频率。这是因为几乎没接受汉字教育的世代(谚文世代)占了多数,使得使用汉字的出版物无法卖。谚文专用派不是简单地禁用汉字改用谚文,而是采取停止汉字教育以产生一个不认识汉字的世代的“安乐死”战略。实际上,朝鲜语中的汉字只有一个音节,照理来说,谚文不会像日文的平假名一样需要好几个符号以表示汉字,汉字的废止一般认为是可行的。

但是,因为朝鲜语单词之中近六成的单词是汉字词,使用谚文来理解文章脉络是很没效率的。另外,抽象的学术用语不用汉字的话,要做到正确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在1990年代后期,完全不识汉字的世代刚刚形成,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一连串的讽刺声中,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1998年,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汉字复活宣言。这次,在总统的指示下实现了道路标志和火车站(韩国国铁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用汉字标站名)、公车站的汉字并记。但是,由于谚文专用派的抵抗也根深蒂固,希望规定小学的汉字教育为义务教育与年轻人应用汉字于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诉求并未实现。因此,现在感受到汉字的必要性的韩国国民只能透过付费让自己的孩子在汉字补习班学习汉字。


摘自 zh.wikipedia.org/wiki/%
关注者
1443
被浏览
721714

84 个回答


首先表明身份,并提出结论。
本人在韩留学生,来韩三年半,法学专业。结论,是损失。

关于韩国所使用的汉字和我们的汉字的瓜葛,前面的几位答案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我想来补充一点关于韩国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以及具体的,去汉字化对韩国的具体影响。

韩国《中央日报》曾经发表社论称,中国、日本和韩国是汉字文化圈的三大轴心。就算不会说,只要会写汉字,三国国民间就可以进行沟通。这里可以参考一个概念,筆談

新华网也有过如下报道,808个中日韩三国通用汉字明年发布,稍微跟进了一下,还没有发现下文。

如上,算是序论。

韩国文字是表音文字,简单的说,就是拼音。按照在韩国大众之间比较流行的说法,之前韩语采用韩语发音汉字(韩字)写法,不但在表音上有诸多不便——即很多韩国本土“方言”,是没有对应的汉字的(非语言学专业,说法不严谨,但作为科普,便于理解就好吧),一般平民也没有经济实力去学习复杂的汉字。于是世宗大王便根据日出变化万物生长创造出了现有的韩文,即我们很陌生的韩国现行符号文字。

我们当初学韩语的时候也是觉得很方便,会读就会写,一篇文章,就算不知所以然,但是拿起来就会读。
世界上没有捷径的。方便生活使用的同时,一定会有它的不便。
就好比,只告诉你 QUAN LI ,你知道我想表达的是权力还是权利吗?
这就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在法学这种对文字的要求比较严谨的学科,文献中都会把关键词汇用汉字的形式标出。(回头上图,欠着欠着)
故而去图书馆随便翻开一本出版年代是90年代或者更早的法学书,里面步满了大量我们熟悉的汉字。

然而最近几年的再版的书中,汉字的身影已经很难找到了。新一代的韩国小孩们也对汉字很陌生,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所对应的汉字之外,所知甚少。

上课时,教授就好比对于QUANLI 是表示权利还是权力的解释一样,教授会对很多字进行更多的解释。比如我们就会进行类似的作业,把书中出现的法律用语摘下来,并且找到所对应的汉字写法。
并且,汉字能力考试也是一个对法律人比较重要的资格证。

因此,对于理解能力和学术方面来看,去汉字化对并非是一件好的事情。

稍微补充一点,韩语中吸收了很多外来语,作为拼音文字,单纯复制出读音并且把他按上一个韩语意思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就好像我们也会出现 咖啡一样。知道民国时期的徳律津是什么吗,是我们对吹风机的音译。
我来喵几句。(一般说了这句话的人都会说很多的,对吧(*^__^*) 嘻嘻……)
首先说,韩语文字的出现对韩民族的影响绝对深远,扫盲意义重大。我觉得韩国人值得为此骄傲。

「韩文(谚文)为拼音文字」。笔画简单,拼写规则简单易懂,也有类似拼音的声母韵母,我本来以为韩文比拼音字母单位少,经 先生指正:二者声母数量都是二十个上下。而在汉语拼音中,韵母包含了韵尾;在谚文中,称「韵母」的部分只是元音,不包含韵尾——这二者是拆分方式不同而已,没法直接比较数量。(详见评论区)。我想造成我这个错觉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韩语时候已经成人,接受能力远强于学拼音时代。二为韩文拼写学会即可,而拼音学完还要对应汉字继续学习,故造成了韩文字母拼音单位少的错觉。再次感谢。
我用两个课时学会了所有的字母和拼写规则,虽然发音需要长期练。韩语具备“会说就会写”的特点,我会讲一个英语单词但我不一定可以拼写正确,韩语可以,汉语这点可以忽略。
韩语和中文语法相去甚远,和日本更为接近。所以在学习韩语口语速度上,日本人比中国人学的更快,蒙古人也学得很快(实在不了解蒙古语,不敢妄下结论),欧美人比较慢(但他们更习惯韩国语的拼音文字形式,比起汉语好学多了。)韩国前两年还发过用韩语帮助某贫穷落后国家扫盲的新闻,后期没有关注,倒是想起来台湾一位满文大师说过西方很多汉学家先学习满文这种拼音文字来了解中国文化的。
汉字难,古代朝鲜人受到汉语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所有做官的人必须会汉语书写,他们必须汉语来表达韩语的语法和思维,比如嘴上说着“我饭吃思密达” 却得写下“我吃饭”,就这样也未必见得能表达心中真正所想,想想都觉得好痛苦。世宗大王发明了韩语文字,结局了普通大众记录思想的机会,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汉语仍是主流。(记得哪里讲过世宗大王创造文字遭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未考据)。


再来讲讲韩语文字的弊病。
字少,一个发音能对应许多汉字。所以韩国人至今正式表格里写名字要写上汉字。一个班级里可能有N个裴勇俊,N个金泰熙,一模一样的发音,区别也就在于汉字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觉得韩国人名字都很有特点,很相似。
每个字没有具体的意义。如果不放在语境里,单个蹦单词,让人完全不知所云。当然,其实说习惯了也不觉得,就像找个会讲中文的外国人就不一定明白《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四个"wocao"的味道,而中国人都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变化。词组就更少了,放眼全国,几乎所有的餐馆都是“好吃的食堂”,偶尔有几个洋气的馆子也就是英文直译成韩语字的水平。而中文表达好吃这个意义就太多啦。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韩语文字又输了。如图。补一句,法律系的韩国人必须懂汉字。

80年代前受教育的韩国人是认识汉字的,一方面也跟日本殖民时期学过日语有关,但是80后认识汉字的很少。图为一篇韩语文化论文后面的引用,类似日语,韩语文字多数充当助词,多为21世纪以前的出版物。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个很有趣的东西。现在的韩国语文章里汉语几乎消失,倒是英语词越来越多,直接音译成韩语(反正他们的文字没有意义,音译多简单,中文就不敢这样)。非正式的文章,比如校园海报,广告之类,直接英文单词穿插进去的越来越多。去过有一家我很喜欢的餐馆 名字发音类似于“ ge lin house”,我一直没搞清楚这家到底叫“ clean" 还是”green“,他们k,g不分,l,r也不分……我想如果我们一千年后再来回顾韩国语的发展,也许就是一部东亚乃至世界的发展史,也许那时候韩语里多了很多爪哇语词。想想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扯远了,收回来。我曾经和几个韩国人一起去逛首尔的一家寺庙,他们指着每一副对联问我是什么意思(因为是汉字,他们都不认识)。想想觉得也挺可怜,就像中国人去逛故宫,里面的字一个都不认识……我突然觉得韩国人对于文化认同感的强烈追求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根源。表面上,他们摒弃的是其他民族的文字,实际他们连自己的历史也一并否定掉了。建议韩国加入豆瓣小组:回忆起往事一阵恶心。

韩国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地方,叫镜浦台。一个小山坡上建了一座亭子,风景优美极了,一边是大海,一边是湖。古时候的文人骚客风流雅士观赏湖海风光、饮酒吟唱、挥毫泼墨、逍遥神游。通往这座亭子的半山腰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所有韩国人都走过去了(反正又看不懂),而一个中国人为它驻足,还傻兮兮的拍了一张到此一游,下图:

我猜想有一天韩国人真正自信起来,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挖掘自己的历史,他们也许会重拾汉字学习。

就像不知道何时他们的祖先为他们留下的这句话:
人无远虑难成大业。

十五年前,我有下围棋的同学还是可以和韩国棋友写信交流的.

同时赞楼上某句,不懂汉字的韩国人千万别做律师.

2010年韩国23所大学调查显示,过半数学生认为不认识汉字对日常生活产生不便,过八成认为公共教育应该包括汉字学习,近九成认为汉字(词)在日常韩语中的作用是必要的。
在另一项调查,近9成的小学家长和近8成学校老师认为有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汉字。

个人另一个相关答案 朝鲜语和汉字到底是什么关系? - 匿名用户的回答
所谓纯彦文派强烈阻挠汉字混用的行径,是活脱脱就像当年咱这里的“宁长社会主义草,不种资本主义苗”的决心是一样的。
你倒是告诉我韩国什么时候「废除」汉字了?

有人评论说韩国用不用汉字关我们什么事,我觉得这样想眼光不够长远。美国推广英语可是不遗余力的,甚至因为美国的强大、它哪怕不做什么推广,全世界也争着在学英语,不同国家的人们交流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沟通用语就是英语。

中国迟早有一天要超过美国,领导全世界发展的。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随着时代发展而新出现的词语,都是引用英文的,用本国语根本表达不出或是很难表达同一个概念。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总有一天也会像如今的英语一样影响世界。

那么,在汉语全球化以后,我们肯定得给全球化的汉语制定一些规则。举些例子,汉语的量词比较难学,那么全球通用汉语可以规定外国人在想不到用哪个量词的时候,通通用“个”字代替即可。 可以不区分前鼻音后鼻音,中国南方人很多都不区分的,照样不影响交流。 可以不学习儿化音,中国南方人生活中从不使用,照样不影响交流。 鼓励各国在本国语中夹杂汉字,让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时尚。在他们的服装中使用汉字作为装饰,正如现在我们的衣服上印英文作为装饰。让它们的语言中加入越来越多的汉语成分。

如果世界各国,在将中文作为极其重要的外语的同时,有条件在本国文字体系中使用汉语的,我们一定要全力支持。韩文使用汉谚混写是非常好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韩国将来是否会重新使用汉字的原因。

一个国家使用汉字,是不会影响到别人对它的看法的。在很多没有“中文”这个语言选项的、支持多语言的网站上,我们依然能看到汉字。因为“日本語”这三个字是用汉字写的。有人认为日本很弱了吗?没有。

我觉得,日本活用汉字,而韩国和越南完全摈弃汉字,这正是高下之分。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拿来即为我用,没有韩国人和越南人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过去拿中国的,今天拿西方的,总之都变成了自己的。对日本人来说,汉字虽然来源于中国,但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不会全盘否定。承认自己过去的不足和学习的历程,我想这恰恰是真正的自信。有这样的精神,无怪乎今天日本的综合实力远胜于韩国和越南。

其实不用说肯定有影响的
越南和韩国从中国借去那么多的汉语词,绝大多数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复合词
(诸如 san=山,kang=江 这种单音节常用词,已经土著化了,就不算)

复合词一旦脱离了汉字,只作为一个【词】存在
那么民众将很快遗忘这个词的构词逻辑,想要以词根再去造词就几乎不可能了
应该说,越南人和韩国人还是会记得少数汉语词根,诸如 nam=男、南
但是只能说是九牛一毛

总的来说,越南语和韩语的表达能力、造词能力肯定是暴跌了
韩语由于没有声调,对汉语词根的记忆能力肯定比越南语还要更低得多
所以基本上就只能大量借入西文词汇

在转变为表音文字后,韩语和越南语的文学应该就不要指望了
跟日本文学的距离进一步悬殊化
其他的影响,目前暂时还不太明显,
对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效率 等等,是否存在影响,就需要专业人士来回答了
我感觉是有影响,因为那些学术汉语词,就得用更费力的方式去死背了

***********************************************************************
2016/7/24 补充
韩国和越南表音化,我觉得倒是也没有上升到 韩越狭隘的民族主义
他们其实只是用这套表音文扫盲成功了而已
韩国一直到80年代,汉借词都还很流行写成汉字,但后来就偷懒了,觉得不写也看得懂就不写了
越南则是教会拉丁字母本来就跟汉字不兼容,所以不再有任何汉字,
反正越南语音节丰富,歧义确实比较少

日本、韩国其实是同一种,方块混合文就隐藏着偷懒的可能
但日文不具备偷懒的潜力(语音过于简单),韩文则具备
偷懒简化其实是人之常情,但许多后果一开始往往是预料不到的

PS:19世纪末其实在福建闽南和台湾,
跟越南语拼音一个性质的 闽南语拼音 已经从教会流向民间,一堆报纸书籍都开始出现了
这些学拼音的文盲,肯定是跟什么分裂运动毫无关系的
拼音文在当时,是在国家政府弱势、民间自发扫盲、接收新思想的语境下,得以流行的

这个可能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韩国和越南的拼音化
一旦扫盲用拼音文完成,大家就会觉得拼音文太棒了,也感觉不到学汉字的必要
损失这个东西,太抽象太深远,等大家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是时候祭上这段话了,
“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累哉?”。

———朝鲜国士大夫崔万理
倒洗澡水连孩子也一起倒掉了

现在关于汉字的使用,在韩国有很大的争议,也就是所谓的「文字战争」。但是,我个人觉得,废除汉字到了今天的程度,并不是损失韩语的损失。

如果说是损失的话,主要有三点。

一、对历史文化的隔阂
年轻人会看不懂历史上,韩国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包括史书、诗、古人的文学作品等。

二、与汉字文化圈的隔阂
这一点,主要是说无法与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日本两国交流。

三、无法理解韩语语源
源于汉字的词,学会汉字可以更容易理解。

但是我觉得现在三点都不成立。

一、历史文化

这主要是忽略了「汉文」这一概念而造成的。即使韩国人可以使用汉字,又如何?

比如说《左传》。
二年,春,公會戎于潛。
夏,五月,莒人入向。
或者《三国史记》
三年, 春正月, 立始祖庙。 冬十月丙辰朔, 日有食之。

只掌握了汉字,而不了解文言文(汉文)的人,是看不懂的。

如果要直接阅读古代朝鲜、高丽的著作,除了汉语,必须要掌握文言文。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中,除了要在国语课里加入汉字掌握的要求,必须另外加入「汉文课」。

即使是汉字的起始地,中国,大学生真的可以熟练地读,并且理解文言文么?恐怕乐观来看,也必须要很多注释才可以勉强理解。

在这个日韩语言中,外来语泛滥的时代,在汉字仍然普遍存在的日本,亦有着汉字能力下降的现象。日本学生需要学习汉字和汉文,甚至还要学习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但是现代的日本人,大学过后,工作过后,真的能够理解汉文和汉诗么?恐怕不行。因为古代汉语,从本质上来看,和现代中文还是比较接近的,而和韩文以及日文,语法上区别很大,所以韩国和日本人并不能够从汉字轻易地跳转到文言文上。

另外,即使不会汉字,就不能保存传统文化了么?即使在中国也有很多《古文观止》类似的书。其实韩国也有:


中间一段,就是按照韩语语法注解的「漢文」,韩国人,即使掌握了汉字也不会读得懂。而下面一段,才是韩国人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按照韩语语法翻译的现代韩语。可以看到,其中的汉字不过是点缀,并且这已经是比较古老的书了。由此可见,韩语即使无法掌握汉字,也可以通过翻译的方法来理解文言文,废除汉字,并没有直接的文化上的损失。

另外,如中国般有着阅读古书传统的国家,在现代已经很少了。曾几何时,西方世界的学术界或文学界也通用拉丁语及古希腊语,但是现代人已经很少学习了。韩国的课外教育压力深重,而且学生已经要学习国语、英语、第二外语。即使汉文必修,在这个西方化的年代,有多少韩国人会在乎汉文书写的历史书籍呢?

二、国际交流

明明韩国以及中日两国,都已经普及了英语教育,为什么不用英语来沟通呢?再说,以汉字沟通,由于语法方面的不同,只能传达很基本的意义。即使是双方英语都很基础,也可以达到比汉字更好的效果。

比如说,中文的「我要吃饭」在日本人来看,很可能根本看不懂。因为「要」、「吃」、和「饭」都属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如果用古文「欲」、「食」,日本人可以看得懂。但是这样磕磕绊绊地,为何不直接用英文的 “want to eat” 做书面语沟通呢?如果已经到了必须汉字笔谈的程度,英文的传达能力或许会更高一点。

更不要说,韩国的「漢字」用法习惯,和日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固有词不用汉字。也就是说,即使韩国开始使用汉字,「吃」这一动词,仍然使用 韩字(한글)表記的 「먹다」 而非如日本一样,使用汉字表记「食べる」。很可能,你汉字笔谈,生活中、旅游中用得到的词,对方都不明白。并且,由于中国习惯意译,而日韩习惯音译,所以现代发明的事物都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导致汉字作为东亚三国的纽带也渐渐变得脆弱。


这是一本,70 年代韩国「社会人类学」的教科书。可以看到, 严肃的话题,和经济政治有关的词,常使用汉字词,而一般的 「我」、「吃饭」、「喝水」,使用固有词,按照韩国的习惯,根本不使用汉字表记。

所以,旅游中笔谈问路,根本不成立。而讨论国家大事,总不能只使用汉字的名词来讨论吧?动词、形容词、语法,通通不一样的情况下,无法做有效沟通。除非,双方都能熟练地以文言文写作,比如 20 世纪的孙文和他的日本同志,才有可能可以交流,即使如此,在今天,日文以「片假名」 表记的外来语泛滥的时候,双方有无可能交流也是大问题。

三、理解韩语

首先,在美国,法律、医药专业,会使用很多拉丁语。同理,韩国的法律、国语专业,也会使用比较多的汉字来标记。其实,这主要是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

英文的 "Habeas Corpus" 、 "Ex Post Facto" 、采用拉丁语,并不是必须,换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英文词,也没有太大困难。同样,英语中,借用法语的词,比如 "Beef" 、 "Pork" 也可以用 「纯英语」表记。但是,这会对惯用现在表记方法的人,造成一定的困扰。也就没有意愿去推动这些改变了。以英文举例是想指出,譬如英语有大量拉丁语源的词汇,甚至有些词汇是保留拼写从拉丁语借来的,但是大多数不会拉丁语的英语母语者也都可以使用这些词汇,并不需要专门学习拉丁语。此外,汉字的缀字法本来就较拉丁语简明。韩国人记忆汉字源单词实际上要比英语母语者记忆不常用的拉丁语源单词要简单很多。

韩国,在汉字减少流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汉字词,换成了固有词。比如说 「乘法」(승법)、 「今日」(금일),变成了固有词表记的 「곱셈」、「오늘」。同理,很多汉字的表记方法,也可以转换为韩语固有词,只是这样会造成比较大的困扰而已。

其实,在今天的韩国,使用的汉字并不多。即使是面向中年读者的月刊朝鲜,也只是在文章标题上偶尔使用汉字。保守的朝鲜日报,也只会在人名(朴、安、文)以及国名(日、美、中)等寥寥几处,使用汉字。而比如韩国日报,已经完全采用了韩字 , 亦未有引起混乱。而北韩更是早已废除汉字。所以说,在日常使用中,不使用汉字,并不影响表达。如果公民汉字能力下降,自然而然,汉字词会越来越少,英语词和固有词会越来越多,这是很正常的,并不影响交流。即使在没有废除汉字的日本,也有同样的趋势。在今天的韩国,依然在学习汉字。基本的汉字(比如自己的名字),大部分人应该是会的。但是,看形式,应该会越来越少。

很多中国人很爱夸大汉字在韩国的普及性。其实韩国在法律等领域,只是出于历史习惯,会在一些词汇的 「한글」 后,以括号追加汉字,如「김정일(金正日)」。但是,汉字的减少,也不会有太大困难。韩国从九十年代到现今,法律已经不再采用汉字作表记。只是出于惯性,一些教科书上仍然有着零星点缀。而看越南,其实完全废除了汉字(生活及历史方面)也是可以适应的。何况是韩国这样,用了几代人地时间,慢慢减少汉字流通的(虽然汉字能力消失是这一代开始的)。

最后的结论:

现代中国,比如我所使用的 「白话文」 和 「简体字」,与韩国废除汉字实际上是同样的想法。也就是说,为了学习方便,而牺牲一些历史的传承。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意大利,都无法通读拉丁文。但是,也可以用「翻译」的方式学习,少数人,亦可以学习 「拉丁文」,但是并没有必要完全迁就拉丁语,使用拉丁语来表记现代意大利语。

更何况说,与欧洲传承罗马文化不同,韩国对于自己古代的传承,并没有中国人般对古代中国的自豪。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即使是处于与古罗马敌对地位的德国等地,也认同其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其实并没有希腊罗马文化的国际地位。韩国人,特别是新一代,并没有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反而可能会以朝贡体系为耻。相比之下,美国文化以及英文的重要性则是不断的加强。
说实话,这不是列论据讲道理的问题。核心的核心在于西洋文明和中国文明在韩国人心中的价值对比,这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我以为绝对是损失。

倘若单从语言的“功能”上看,废除汉字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古文可以翻译,歧义可以揣测,国际交流可以用英语,这些大家论之已详。

然而语言并不只是只有“功能”的文化附属品,事实上“语言”在文明的构建中具有主体性,语言乃是思维,语言乃是性情,语言乃是生活方式。三韩古来使用汉语,除去汉语记载传播之中土文化,汉语本身亦内化入韩人之心理,养成韩人之精神,塑造韩人之品格。故曰:汉文非徒载道之器,实韩国文化内核之一部。

然则疏远废除汉字,韩人之思想方式、精神气质必因之大变,民族生命亦将稍稍迥异。传承古代思想文化固可以谚文学习研究,然而如此又何异于外国人以考古眼光玩味本民族的生动文化?

所以为韩人计,废除汉字,最大影响乃在未来韩国文化的创造。近年我们都听说韩国的电子科技、流行文化披靡全球,然而韩国近年来竟出了几位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竟为世界贡献了多少原创的思想?孤陋寡闻所知不详,不过其未能与其电子科技、流行文化相与鼎足,盖为无疑。察其原因,疏远汉字,恐难逃其责任。

日本人尝谓引进汉语如“卤水点豆腐”,韩国大概也如此。疏远汉语,非但容易丢弃传统,更恐怕要葬送未来,总之非东国之福。
2008年,有幸在study abroad过程中游历了绝大多数韩国大城市,陪同过程中的韩国学生基本上不识汉字,每到一处历史古迹,对于对联,题词等文化遗迹基本无法识别,而作为同游的中国人却更理解这些文化遗产。这种中文化断层是韩国文化的悲哀,但是影响的深远,却无法简单的概括成positive或者negative。
韩国,越南废除汉字后,他们的历史就由我们来解读了,因为他们连自己的历史文献都看不懂吗。
我觉得彦文既然是拼音文字,那为什么不在小学就普及就行了,然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尤其是高等教育,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学科(如法学),彦文有它的局限性,适应不了的时候由中文来替代,这样不就可以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学习,像一些专家需要学习英语以扩充自己的知识一样,把中文当成中等或高等教育的课程,不需要像我们从小就学汉字的话,还是可以的,一方面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字,另外一方面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历史,对于韩国人彦文的重要性也许比我们的拼音要更重要一些,只是韩国人太过注重,或者说太过注重拼音而忽略汉字,一直想要用全盘使用彦文并且尽量减少使用汉语以解决问题,这种会缩小他们的眼界和范围,很明显,这条路会很艰难滴~
文化上看当然是损失,亡其国必亡其史。而其本国正史均为汉字所书。废除汉字必然割裂传统。
政治上则未必,历史上的事大主义和对中华文化仰慕之情对现代韩国人"主体思想"的确立是不利的。废除汉字无疑在割裂历史的同时也为现代韩国民族主义成长壮大建立了一道防火墙。
汉字终于不是韩国的了。

●不是,对韩国是一种获得(感到麻烦是韩国人自己的事)

●对中国更是一种获得(不用害怕汉字被韩国抢了)
——————
理智上:
■对韩国是一种损失,似乎生活中变得麻烦了。像日本那样并用并且增加中国文化的教育,了解中国才能打败中国。才能宣传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华夏。之类的。

■对中国是一种损失,别的国家采用自己的文字是件好事,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都是全球的!这些国家也因此有很大影响力。这就是影响力所在。我们古代的影响力的一个表现也是汉字覆盖了这些地区。有这些,文化能更好的交流,我们也能比较方便输出当代中国的文化。像现在我们推广孔子学院。韩国也在推广它的文字。日本也在推广。所以对我们是一种损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5-19 20:42 , Processed in 0.01979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