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shuichen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风萧萧 李鸿章 俾斯麦 中国招商局

已有 243 次阅读2017-9-17 22:36 |个人分类:叫真, 辩是非



风萧萧 李鸿章 俾斯麦 中国招商局
 
   ---李鸿章出访欧洲对俾斯麦说我们政府给我制造困难啊!
  
   风萧萧 网易博客 2013-05-25 18:52:35|  
 
  转载说明,在八阕 发现转载自陈明远新浪博客的大清国特使李鸿章出访欧洲纪实》,觉得值得一读,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历史经验都有现实意义,特转载,供博友阅读方便。
  同时,也想起2013-01-01的博文《胡耀邦.招商局.李鸿章.袁庚》,有必要复制一部分到此:
  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起地,人们都会说是深圳,没错。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或者压根就不知道还有一块试验田,一个小地方,那就是蛇口。
  如果说到蛇口的改革试验田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那就必须提起百年前满清的北洋大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 李鸿章。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 “由富而强”,“寓强于富”。从70年代开始,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李鸿章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委派沙船富商、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 。 
  1872年12月23日,李鸿章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建国前后,招商局分为三支:一支留大陆、一支奔台湾和一支在香港。大陆、台湾的招商局先后更名而逝。只有香港一支保持原名并起义回归祖国,总部仍在香港。
  身在香港的招商局,执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文革期间,窝鼠窝斗,也没消停。大字报、红宝书,喝茶,看报坚持主义真。除此之外,无所事事,奄奄苟活。
  1978年6月,交通部部长叶飞派交通部外事局负责人袁庚赴港检查招商局的工作。袁庚经过调研,觉得有为可做,遂继任招商局的第29代掌门。10月12日,中央批准招商局“立足港澳、背靠内地、面向海外、多种经营、买卖结合、工商结合”的24字经营方针,允许扩大经营自主权。 
  1979年1月31日,李先念批准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4月1日,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成立。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新事物成长不容易,没有胡耀邦的保驾,蛇口改革早就夭折。
  找到文章〈胡耀邦七保“蛇口政改”〉,这里举两例
  
1.1980年7月30日,胡耀邦看到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0687号)一条消息: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码头工程因被迫停止实行超产奖的改革,造成延误工期,影响外商投资建厂。胡耀邦立即批示,严厉批评国家劳动总局和交通部阻碍蛇口改革——

  请谷牧同志过问一下此事。我记得中央讨论奖金时,中央并没有哪能位同志同意奖金额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工资额的规定,赵紫阳同志是坚决反对这种硬性规定的。我也赞成他的意见。为什么国家劳动总局能这么办?交通部也这么积极?看来我们有些部门并不搞真正的改革,而仍然靠作规定发号施令过日子。这怎么搞四个现代化呢?请你顺便在财经小组会上提一提。

  2.1983年2月9日,胡耀邦支持蛇口进行干部民主选举改革。

  1983年4月24日,通过对130名干部进行民意测验后产生蛇口工业区第一届管委会。

  1985年4月24日,1170名选民在15名候选人发表竞争演讲后投票直选了9人当选蛇口工业区第二届管委会,袁庚虽名列第一,却也有164人没有投他的票。

  1986年4月,首届民选蛇口工业区第二届管委会又让选民进行了中途“信任投票”,结果有341人未投袁庚信任票——这警示袁庚和管委会干部,若不更上一层楼,下届就可能落选。

  胡耀邦支持的蛇口“试管”民主直选干部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消息传到北京,邓小平一度给予了肯定,邓小平在1986年6月10日对中央有关汇报人员说:“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不然的话,必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拖经济发展的后腿。”

  民主直举干部,百姓监督众目睽睽,不敢造次。落选可耻,出于人类的自尊本能直选的干部各个努力,都很廉洁。如果,这个举措也得到推广,中国.....

   后来,袁庚退休,民主直选干部体制被某个混蛋给废了。取消直选,改为任命。不久,就有人因为腐败进了监狱。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有李鸿章的功劳。

  此外,顺便提一句,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建立了养老金制度。

         ---风萧萧2013年5月25日 05:53 于加拿大

   大清国特使李鸿章出访欧洲纪实

                转自  陈明远 新浪博客 陈明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74a501008dpm.html

                  陈明远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chenmingyuanblog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大清国和日本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抗议和朝臣弹劾,致使他从仕途的顶峰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官职,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李鸿章在下榻酒店

满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念他过去的功劳,让他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俄罗斯沙皇加冕典礼,并趁此机会出访欧美。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离开上海,10月3日回到天津,历时190天----整整半年多。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访问了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欧美五大强国:俄、德、英、法、美,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

李鸿章这次出访,影响很大。高尔基在小说中也作了描写。欧美各大报刊,相继报道。

第一站:俄罗斯帝国

李鸿章开始环球访问的第一站时,他向俄罗斯高官传授瞒哄皇上的“宝贵经验”。1896年5月,俄罗斯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这场长达二十天的隆重庆典活动中,发生了意外的重大伤亡事故,起因是年轻的尼古拉二世决定在5月18日这天莅临霍顿卡广场,并举行游艺大会,分发皇帝陛下馈赠的点心及礼品。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李鸿章,大清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为了亲睹皇帝陛下的尊容并得到一份礼品----一个纸袋中装有小块白面包、一节香肠、两块蜜饯饼干、十粒水果糖、五个核桃、一个印有新沙皇姓名首字母的搪瓷“加冕”口杯。天还没亮,不足一平方俄里的霍顿卡广场早已密密麻麻挤满了五十多万人,其中不乏富商、贵族,甚至年轻的夫人。

据记载,天亮后,这个小广场“至少有一百万人”。根据前苏联国家档案馆资料描述:“从早上五点开始,人群头上的热气就像浓雾,咫尺之间分不清面孔,甚至边上的人们都已经汗流满面,这时中间的人要想挤出来是不可能了,开始传出疲惫喝虚弱的人们的呻吟声。”“快到六点钟,突然间像是听到了某个凶神的命令,人群开始骚动,纷纷向外拥挤,有人被踩到了脚下……”

这次踩踏伤亡事故,据沙皇政府后来公布的数字为1389人被踩死、挤死,而当时多家报纸的记述,接近事实的数字是死亡4500到4800人,重伤3000多人,受伤致残的约5万人!这一惊天惨案震动了莫斯科。沙皇的朝臣们吓坏了。

正在这时,大清国全权特使李鸿章到访,他了解后淡然一笑,说:“你们官员太没经验了,这样的事怎么能如实禀报呢?皇上一旦动怒怎么办?我当直隶总督时,辖区内发生瘟疫,一下死了好几万,我们却经常启奏皇上,那里一切都很顺利。有次皇上提及有没有发生瘟疫? 我照旧回答:没有任何瘟疫,老百姓安居乐业,称道皇上圣明哩。他听了很喜欢!”

俄罗斯总理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提到李鸿章,说这位看似威严,实际和善的中国老人聪明绝顶!“皇上就是皇上!干嘛一定要他知道那么多细节,他治下的老百姓死了好几万人这样的坏消息让他知道了,对他的心情和对我们这一干大臣都没有什么好处啊!”李鸿章一方面介绍经验,一方面还安慰惨案的责任人,首席典礼官:“区区小事、放宽心些”。仅此一举,李鸿章便赢得了沙皇大臣们的好感。维特的评论是:“卓越的政治家”,“善解人意,乐于为人出谋划策”。

李鸿章以考察为名进行暗中交易。俄罗斯要在满洲“借地修铁路”的《中俄密约》就是此行签署的。

还有一个插曲----

高尔基长篇小说《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中描绘:“李鸿章那一只缓缓伸向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展品柜中一枚硕大的价值连城的绿宝石,然后藏入袖中若无其事地转身而去,惊得博物馆负责人张口结舌….”高尔基解释:“关于李鸿章拿走那颗大绿宝石的事,是法布里丘斯将军,在彼得堡雷契金将军寓所,亲口对我说的。”

第二站:德意志帝国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从俄罗斯乘火车前往德意志帝国进行访问,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李鸿章在德国皇宫

德意志帝国政府殷勤款待,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两张大幅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威廉二世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接着,李鸿章专程前往汉堡,拜访并求教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说明: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和俾斯麦两人在俾斯麦私邸Firedrichsruh会见,参与者留下口述资料)前言介绍了李鸿章生平:他是大清国的政要,跟俾斯麦年龄相仿,1862年任江苏巡抚(误记为总督),1870年任TschiliVizeKoenig(这是德国翻译闹的笑话,不懂“直隶”的意思,就音译为Tschili,把“总督”译成副王VizeKoenig。)前言还说:“他长期主持外交,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1896年,他代表中国皇帝赴莫留下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接着访问欧洲。他在访问德意志帝国期间,特别提出要求,希望访问前首相俾斯麦。”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李鸿章在汉堡拜访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中国式的嘘寒问暖

6月25日,“副王”李鸿章和他的随从于下午1点49分抵达。

俾斯麦(已退休)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

开始,两人长时间坐在会客厅内借助翻译对话。李鸿章夸奖俾斯麦,大意说:久仰您的大名和伟绩,今天能见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觉您的伟大。

俾斯麦回敬说: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李鸿章谦虚地表示:不能与阁下相比,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

到吃饭的时候,俾斯麦不让李鸿章随从搀扶他,而是亲自扶着李的手臂走到饭厅。俾斯麦挺起胸脯,两眼炯炯有神,显得骄傲和自信。

李鸿章说,30年前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就仰望俾斯麦大名,缘悭一面,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俾斯麦设法摆脱这恭维,就换个话题说:“我已不如前,我已经老了。”

李鸿章立即关心地问俾斯麦的健康,什么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么?俾斯麦笑着回答说:“什么都不做,不愿再找气受。我目前一身轻,只是一个村夫,喜欢到森林和田野去散步,不再问政。”

“副王”转而与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俾斯麦谈话,问他在外交部当四年国务秘书的感受。俾斯麦替儿子回答说:“他最喜欢过问政治,与我不同的是,他不爱做农活。”

“副王”说:“在中国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俾斯麦回答说:“在我们这里一般也如此。但是人不能违抗自然。”

谈话进入正题。李鸿章推心置腹说:“我这次很高兴地来到您这里,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请问是什么问题?”

“怎样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

“在这里我不能断言。”

李鸿章说:“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俾斯麦回答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

李鸿章问:“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

俾斯麦伯爵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 comme chez nous(我们这里同样)”。接着又用德语说:“在我当首相的时候,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来自女人方面……”

李鸿章笑说:“但您性格坚强,难道都能平和地化解矛盾吗?”

“对贵妇们我一直很有礼貌的,”俾斯麦说。“怎样能够把上面的旨意贯彻到下面,而让下面服从呢?军队决定一切!只要有军队就行。”俾斯麦解释说:“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万人,但要精。”

李鸿章回答说:“我们有的是人,就是缺少训练良好的部队。30年来,经过太平天国造反以后,军队再未好好训练过。现在我终于看到了德国优秀的部队。即使以后我不在任上,我仍将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阁下的建议施加影响。我们需要聘用普鲁士军官,以普鲁士军队为榜样来训练我们的军队。”

俾斯麦说:“问题不要把军队分散各地,而在于你是否能把部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调动他们,很快地从一地到另一地。”

俾斯麦表示,他对中国很关心,而且一直愿意和中国建立密切关系。

接着,他开始和德国驻中国大使交谈起来。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洽谈商会、参观工厂,处处宴请,殷勤款待。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李鸿章前往科隆大教堂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身临其境、目睹耳闻,他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再三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李鸿章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康、梁等人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第三站:大英帝国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

7月4日李鸿章一行才离开德国前往荷兰访问。

经一天的旅途,7月5日李鸿章一行到达荷兰首都海牙。当晚他出席了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和晚会,使他感到异常高兴和感激。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只在这个低地国家访问了3天,就于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来到比利时的第二天,李鸿章就晋见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尔德二世,并同比利时国王商谈了卢汉铁路的修筑问题。在比利时期间,李鸿章观看了比利时军队的军事演习,参观了军工厂,看到了“克革烈”枪炮公司的最新产品,这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比利时的装备感到美不胜收,倍加赞赏。

在结束了对比利时的考察访问以后,李鸿章一行7月13日从比利时来到法国巴黎。其时恰逢法国国庆前夕,第二天他就前往爱丽舍宫晋见法国总统富尔,应邀参观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在访法期间,李鸿章又同俄国政府代表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同法国外交部汉诺多就“照镑加税”一事进行了磋商,先后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院和厂矿企业,这些参观考察活动使他甚为满意。直到8月2日他才结束了对法国的访问,然后乘坐法国政府派出的专轮渡过英吉利海峡,开始了对英国的访问。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李鸿章觐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在到达英国后,李鸿章晋见了维多利亚女皇,拜访了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同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照镑加税”问题进行了会谈。为了了解西方政治制度,李鸿章还访问了英国议院,先是到下议院旁听议员们讨论国事,再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并同议员们交谈。在朴茨茅斯军港,他参观了英国海军舰队,盛赞英国海军“行列整肃,军容雄盛”。

他还先后参观了英国的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先进的科技和军备使他赞叹不已。

李鸿章访英期间,主人邀请他去看一场足球赛。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创阶段,自然没有当代足球这样成熟和精彩。李合肥作为清政府的特使,客随主便,自然也就穿着盛装,出席这次足球比赛。尽管他在清廷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行走,是搞洋务的,但此公从来不穿夷服。而清廷的朝服,是长袍加御赐黄马褂,胸前挂着朝珠和别的零碎,戴的帽子上缀着宝石顶子和鲜艳的翎毛。此刻,坐在温布里露天体育场边上,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来看去,不得要领。况且,这一身行头,只配坐在太师椅上,要不就在八人大轿里,在露天球场上,便很不舒服,很不自在。于是,他就要告退了。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1896年,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左)和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右)的合影。

不知有人做过考证没有?中国人第一个到国外去看足球比赛,而且,还是公费派出的看球名人,这光荣大概非李鸿章莫属了。

这位清朝特使,看了半场以后,莫名其妙,又觉得有点匪夷所思,问陪他一起观战,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国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把一只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是贵族。”李氏摇摇头说:“这种天气(英国伦敦的二月,虽然黄水仙开放了,但气候还是寒意甚重的),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可就不妥了,谬矣哉,谬矣哉!”

主人很窘,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位中国客人。

清政府的洋务派李鸿章,作为皇帝的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访问英国,在伦敦,自然是上宾款待,优礼有加。如果说对他那套袍子马褂,翎子顶戴的穿着,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还能忍受的话,对他那种万邦皆臣于我的思维方式和颐指气使的官僚做派,肯定就看不惯了,但洋人利之所趋,还是想办法巴结他。

因为,日不落帝国和沙皇俄国,都想在中国扩大势力范围,李是个用得着的关键人物。所以,英国政府想尽办法,在他前往庆贺俄皇加冕以后,特地派船到克里米亚去接他,一路军舰护航,到达朴茨茅斯,于礼炮声中登岸,这也是大英帝国生怕俄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才到底把李鸿章请去伦敦一游的。

记得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萨木金的一生》,其中描写了李鸿章到俄国后,在彼得堡参观博览会时的一个小镜头。这位洋务派居然呸的一声,在大庭广众间,在前呼后拥中,随地吐出了一口痰。高尔基虽是革命的进步作家,但他对中国的看法,也还摆脱不了西方人的偏见。所以,高尔基在作品中使用了这个细节,不过是余风所及。

但这件事在中国并未太传开,知者甚少。而知者甚少的原因,正如鲁迅在谈照相的文章里指出的,为什么中国人到照相馆拍照,非要有一只痰盂放在脚下?这说明中国人气管里多分泌物,随时都吐,吐成习惯,李鸿章这一口痰,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李鸿章到英伦以后,却有许多不知是真还是假的演义,流传下来,成为趣谈。

据说,英国绅士们在餐桌上的礼仪极多,譬如吃烤鸡,原来是不允许用手抓来吃的,先用叉按住,再用刀一小块一小块切割下来,然后,把插在鸡身上的叉子抽出来,戳上一块鸡肉,送进嘴里。

老实说,这种相当繁琐的吃法,并不可取,而且,在光滑的盘子上,肢解这只滚来蹭去的淋过油的烤鸡,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要比刘姥姥用象牙筷夹鸽子蛋还费劲。李鸿章不听洋人这一套,毫不客气地就用手抓起撕来吃。在座的主人和陪客,都是戴着莎士比亚式褶领的文明人士,面露愕然之色,不知所措。一是出于礼貌,一是出于对贵客的尊敬,大家也就照方抓药,仿效李鸿章先生吃鸡的方式。

开了这个先例,从此英国人在餐桌上吃鸡的时候,就得到了解放,可以直接动手而不必使用刀叉了。还有一件笑谈,也是有关饮食的。据说,这位大臣,在伦敦做客期间,上顿下顿的西餐,吃得很不耐烦了。官居相国的李鸿章,与明朝那位宰相张居正同好,每天给他上二十几道菜,他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皆喜美味佳肴,皆有一份好口福。

那时,伦敦还没有中国人开的餐馆,不像现在,中餐走向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开的馆子。于是,李鸿章就让他带去的厨子,将用来做西餐的各式原材料,统统烩在一起,给他送上来。当那些陪同他的英国官员,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扑鼻香味,忍不住馋涎欲滴,就向通事打听,这是给李大人做的一道什么菜?回答说,不过是杂碎而已。然后李氏示意,非正式场合,请他们无妨入座,把这些老外,一个个吃得舔嘴咂舌,赞赏不已。据说,后来英国的饭店菜单上,就有了名叫“李鸿章杂碎”的一道菜目。

第四站:法兰西共和国

“目无君父”的共和国

1896年7月14日,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庆。在这个法国人砍下自己君主头颅的纪念日,李鸿章这位来自世界上最古老、庞大、腐朽的君主国最有势力的官僚,却受到了法兰西公民们(不是“臣民”)的热烈欢迎。

李鸿章在这一天觐见了法国总统富尔,并参加了阅兵式和塞纳河上的焰火晚会。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1896年李鸿章访问法国,法国报纸刊登他的素描。

从7月13日到8月2日,李鸿章在法国整整停留了21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法国报刊追踪的焦点,甚至连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法国第一大报、也是欧洲第一家日报的Le Petit Journal,在7月20日用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李鸿章身着黄马褂的大幅彩色画像。纵览这家报纸直到1944年停刊为止的全部历史,除了欧洲的君主们以外,以个人肖像、尤其是一个东方人的个人肖像作为封面人物,仅此一次。

实地考察这样一个没有君主的共和国,对于李鸿章、乃至他的使团中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相当新鲜和震撼的。在李鸿章子侄辈编撰、并由其亲自审阅的《李傅相游历各国日记》中,记录了7月16日法国总统在爱丽舍宫(旧译“一粒西宫”)为李鸿章举行的欢迎晚会。大清代表团惊诧地发现总统与其本国臣民也行宾主礼,而不是臣礼,看上去自贬身价,却“人卒无敢戏渝也者,情与义交尽也”,这样的官民关系远比大清来得“鱼水情深”。

在李鸿章到访之前的7月8日,法国国会专门讨论了大清代表团的接待规格问题,最后确认采用高规格,并拨出公款为大清代表团租赁豪华宾馆。法国有媒体在事后对此表示质疑,认为接待李鸿章耗费了上百万法郎的民脂民膏,是对纳税人的亵渎。法国政府无奈,只好在报章上公布了所有细账,总价不超过8万法郎,只相当于白银2万两,这才令舆论平息。相信大清代表团应该注意到了这些争议,但历史资料没能记录下李鸿章对法国政府在民意面前如此“弱势”和谨小慎微的观感。

对于这种“目无君父”的共和国,中国人甚至还没有准备好足够的词汇去描写。在当年的中文资料中,法国总统就任前的住所被称为“潜邸”,甚至数十年后,一些皇家专用的词汇,如“万岁”等,也还被原样地套在改穿中山装或西服的新元首。

但当年,有一个词却已经破天荒地开始运用:“民主”,即“民选之主”的意思,指的是那些在共和制下取代了“以君为主”的“君主”的总统们。这一词汇,运用并不长久,而终被“总统”所替代,或许因为“总统”一词更能反映强人们“为民作主”“总而统之”、而非“民选之主”的愿望?

“李民主”、“李总统”

李鸿章在这与“共和”亲密接触的21天时间内,除了官民关系外,他似乎并没有感到法兰西与俄、德那样的君主国家有什么区别:在大清的巨大购买力前,共和国和君主国都同样对李鸿章敞开了大门,政治理念在国家利益面前,无非是个婢女而已。在李鸿章的经验中,列强所加诸在中国身上的欺凌,与列强的国家体制、意识形态毫无关系,在压榨中国方面,列强们人人平等。

与访问俄、德不同的是,在这21天中,李鸿章足足安排了6天时间,参观银行、报社、织绸厂、提花厂、煤矿铁矿等,是本次出访中对民生相关产业最为密集的考察。在出访其他国家时多为重点考察对象的军火企业,倒在法国之行中成为配角。有研究者认为,在李鸿章眼中,法国的军事能力实在是稀松得狠,十多年前的中法战争,法国在军事上丝毫也没有占有优势。到了“民主”统治下的共和国,多看看民生产业,倒也符合共和国的定位。

尽管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李鸿章对法兰西那样的共和国的直接评价,但在出访前一年(1895年),李鸿章在为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作序时,却极为大胆地写道: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甚至认为,“至我大清,海禁大开,而中外之气始畅行而无隔阂,此剖判未有之奇,圣贤莫测之理,郁泻勃然而大发,非常于今日,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

这样的观点,显然并不符合大清帝国政治正确的主旋律,却是李鸿章一生中难得表露出来的思想闪电和理论锋芒。

再看看李鸿章随后在另一个共和国美国,面对新闻界所发表的大量言论,尺度相当开放,完全是一个世界大势了然于胸的达者。梁启超日后所谓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若不是借题发挥,便是纯粹抹黑了,或者是被李鸿章的“劲气内敛”(曾国藩的评语)所蒙蔽?

李鸿章曾经离最高权力、包括成为中国第一任“民主”,只有一步之遥。中俄伊犁之战时,他的好朋友戈登就鼓动他“黄袍加身”。而在1900年春夏之交的义和团运动中,远在南国的李鸿章再度被国内外多种势力看好,纷纷鼓动他搞独立,乃至建立共和国。

梁启超分析说:“当是时,为李鸿章计者曰,拥两广自立为亚细亚洲开一新政体,上也;督兵北上,勤王剿拳,以谢万国,中也;受命入京,投身虎口,行将为顽固党所甘心,下也。”但他认为,李鸿章并不具备“非常之学识、非常之气魄”敢于自立,并为此对李鸿章冷嘲热讽。

在梁氏这样将反政府作为饭碗的人眼中,民主也好,共和也罢,归根到底还是要夺权,甚至成了夺权的手段和旗号。即使李中堂果然成了“李民主”或“李总统”,则或许在他的笔下又成了袁世凯一般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了。

拒登埃菲尔塔

甲午战争后,在左派、右派争论着中国走帝制还是共和时,最有发言分量的李鸿章,却对这个无聊问题不争论,成为一个左右逢源或者说左右为难的实干派,真正成了孤临秋风、独舞宝剑的孤臣。

实干是艰难的。在法期间,李鸿章参观了巴黎大银行,并与银行的总办就贷款与国家信用的问题,有一段看似闲扯实则意味深长的对话。

李鸿章问:“中国借洋款,一般都被要求有抵押,如今俄国从贵银行借款,有抵押吗?”

总办说:“没有。”

李鸿章就说:“那不是对中国不信任吗?”

总办解释说:“不是我们对中国不信任,而是这样的贷款都要发行债券去筹集,法国人如不能信任,则债券无人购买,款就难以筹齐了。”这等于说:不是银行、而是法国的投资人对大清不信任。

文献的记载是李鸿章一笑而过,这一笑,该是会心的苦笑。其实,大清所借的洋债,大部分的利息并不很高,但因为清政府的行政效率十分低下,公务运作多是黑箱进行,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被当做国家机密,老外们实在没有信心,只好多索取抵押物。而其中,管理最为透明、且掌握在洋干部们手中的海关关税,是最受欢迎的抵押品。而诸如厘金等国内外公认的苛政,却又因被作为某些贷款的抵押品,而最后影响到了其改革。李鸿章自然是深解其中酸苦,但他除了一笑置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法国外交部宴请李鸿章的地方,选在了著名的艾菲尔铁塔。主人向李鸿章介绍,这是1889年为了纪念共和胜利一百周年而建,并邀请李鸿章可以更上一层楼。其时,该塔内已经安装电梯,上下十分便利,但李鸿章还是谢绝了,其原因已成历史之谜。或许,李鸿章这样的明白人,早已洞悉在更上一层楼之后,从这个共和国的高处,能看到自己在苦苦裱糊的大清破茅屋的将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4-29 12:55 , Processed in 0.01517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