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shuichen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知乎:说中国教育不好?美式和中式教育差别在哪儿?如何评判? ...

已有 879 次阅读2017-9-22 13:19 |个人分类:教育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82300

我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没有问题,那是在大量人口和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的情况下出现的, 而很多人特别是我周围的同学都认为中式教育残害了他们。 从创造力上讲是这样的,但是创造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吗,
那到底中式美式对人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呢?

166 个回答

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产物。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教育是典型的自上至下的一元体系,而美国教育是自下至上的多元体系。

不管你如何要改变中国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引进什么新的教育方法,只要最后衡量学生的还是那高考,你就无法多元化。没办法,这是咱中国的传统,科举都几千年了,咱早习惯了,甚至,没这么一个考试,感觉对所有人都不公平。

但是,任何全国性的考试,尤其是标准化考试,都是一元化的,有倾向性的,不全面的考查,是为具体目的服务的。比如,美国有 SAT 考试。SAT 考试诞生的背景,恰恰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页流弊巨大的种族优越论,SAT 考试和 IQ 测试一样,是为了体现白人,尤其是 anglo-saxon 白人,的优越感的考试。里面的考题,常常有意无意的落入白人的文化环境中。

所以不论教育再如何百花齐放,到了那坎,还是给勒回来,这是硬指标啊。而这指标越清晰,就越容易被研究透,学习就变得越有针对性,越脱离实际...... 咱中国人熟这个啊,八股文写了几千年了(嗯,很多人指出,只有几百年),有几条跑道,哪条短点哪条长点,没两年就清楚了。于是,可不能在起跑线上倒下啊。而这起跑线,随着我们对体系的熟悉,就越来越前推,推到每个作父母的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程度。

比如,美国最好的公立中学,应该是纽约那三所。好到什么程度?四分之一的学生进长春藤,一个学校出四个诺贝尔奖。美国公立中学排名,这些中学是不收录的。要入这三所中学,不是像其它学校那样就近或抽签,而是凭考试成绩。这个是写在州法里的,你有再多的钱也没用。结果,美国学生吃惊的发现,上了这学校的很多亚洲和东欧同学,都是花了一年以上,甚至数年的时间准备这考试,有些学生在父母还没移民前,在海外就开始准备了。而一般的美国学生,也就准备个几天乃至上月就好了。结果是,现在这几所高中里,来自亚洲和东欧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生,以至于纽约在考虑是不是要改改法律,保证其他族裔背景的学生比例。

而在中国,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远不止如此。不仅有统一的考试,还有统一的课本,而且,还有统一的学生组织,少先队,共青团。

我只能说,有什么样的社会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为这样的社会服务。

再说美国。

美国教育的核心是地方办学,多元化标准。

学校在西方是如何产生的?

大体因为罗马帝国灭亡,学校就是教会的专利了,知识嘛,就是为了接近上帝,所谓神学。后来封建领主也要一些有知识的人帮他们打理政权,学校就有了为世俗服务的一面。要不,巴黎怎么有一片叫拉丁区呢。

同理推到美国。美国从殖民地开始,就有办学的传统,新英格兰地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学校,由社会共建,这是清教徒的传统:强调识字率,强调能自己读经查经,研究理解圣经。这传统造就了或许是当时世界上识字率最高的地区。后来美国政府在派发土地时,也继续强调对学校的重识,每份土地里有专门的土地份额,其收入只能用于当地的学校建设。很多州立大学都是这么出现的。

可见,学校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什么国家考试服务的,而是建立和传承地方文化。这也是美国学校的一个本质特征:地方性和独立性。学校是地方社会所建,传授的是这个社区的宗教和文化。因为北美会众式的教会结构,导致出现各种教派,都力图保全并传播自己的文化体系。这种地方性独立办学的重要性到了什么程度?十九世纪,天主教在建一个新教区时,第一件事不是建教堂,而是建学校(否则孩子都去读 king James 版的圣经了)。而这些教会学校的质量,也是有口皆碑的。至今,天主教学校还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学校体系。同样的,各个大学,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不只是看看排名,看看专业,也要看学校的校园文化。

所以美国就形成了这么一套复杂的地方办学体系:就中小学来说吧,全国的学校被分入了数万学区。考试标准是州里定的,但课程计划,课本选择,是学区定的,到每个学校里,还可以有自己针对学生的修正。这只是一般情况,各州各地还可能会不一样。结果是,每个学校都有可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家长要面试学校。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几十年兴起的 charter school,公立经费,私立教程,目标负责制。还有最近时髦的 home school。

至于美国大学的招生,也是完全自主招生,SAT 和 ACT 这样的考试成绩,只是入学标准的一部分。而各州,各学区,乃至各学校,因为其自主性,也让它们的成绩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因为没有死板的标准,所以学生也就可以五花八门奇招尽出的表现自己。总之,对很多美国人来说,成绩不是唯一,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标准,比如孩子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的独立性,等等。

也是因为地方办学,美国的学校和地方社会的联系特别紧密。因为地产税里有 80% 都交给了学校,美国的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关注度特别高,主动参与的程度也高。而学校也直接面对社会监督。像州立大学,要保证高比例的本州学生录取率,也要和地方的企业打好关系。

至于私立学校,自主权就更大了。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多元的,也无法用简单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要真衡量起来,还真是可能给比下去了。

当然美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停的发展。比如这个课程问题,要不要全国标准化,就是个问题。要不要 SAT 考试,也是个问题。而大学毕业者和中学毕业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也让大学录取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会改变中学生的学习态度。

总之,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否成功就像现行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因为整齐划一,一但选择正确,就能大踏步前进,超英赶美,一但出错,耽误的或许就是一整代人。而美国的教育体系就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强制变异的进化,是多元化的,总会有人走弯路,被社会遗忘,也会不停的有另类出现,一旦有什么大挫折,找到突破点的机会更大些。

大部分美国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

在中国,人们应该是持有相反的观念。
懂一点教育的人,会知道除开老师,家长也对教育负有很大责任。大约就到这了。
事实上,教育需要整个社会各方各面的支持。
之前和一个朋友聊起美国的特殊教育,感慨很深。一个特殊儿童从出生到长大,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背后默默支持。而美国教育能做到这一步,也是多年来不断地摸索改进,这条道路上是数不清的特殊儿童家庭的泪水和悲叹。

就拿自闭症来说吧。
大家都知道自闭症,也许有人不知道自闭症是天生且无法治愈的。
那么如果一个美国儿童患有自闭症,在理想情况下他可以得到来自哪些地方的帮助呢?
1. 通常婴儿六个月左右能通过观察推测是否患有自闭症。为了尽早发现开始介入,社工需要对准父母或者新父母进行培训讲座,普及相关知识。(社区服务,社工)
2. 父母怀疑孩子患有自闭症,需要医生的最终诊断和相关机构的评估。要求医生具有准确诊断自闭症的能力,降低误诊率。每个城市或者地区至少有一所能够进行权威评估的机构。(医学支持,医学研究,高质量儿科医生。特殊教育研究。)
3. 确诊自闭症后,最重要的部分开始了——早期介入(early intervention)。家庭可以向政府申请一对一的特殊教育老师,低收入家庭甚至可以免费。美国的特殊教育老师收入非常可观,用高薪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特教事业。由于公立学校系统依靠政府拨款,所以政府在特殊教育上的投入是非常大方的。自闭症属于比较严重的障碍,直到高中都可以就读免费的特殊学校,由拥有专门学位和资格证书的老师辅导。(财政支持,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分配)
4. 成年后的生活。
政府为残障人士设立工作岗位使其能自食其力。如果无法保障收入,政府还需要专门进行救济。(能够提供工作岗位的企业,低收入者福利,庇护所)

一个教育体系从理论设想到初步实践,再到成熟,使大部分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并且和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没有人否认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以我对中国教育的未来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我知道很多同行都抱着一颗赤诚之心,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努力。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对教育下一代负有责任,成为一线教师坚实的后盾。
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可是我们无法选择天生是一块好木头还是坏木头。让坏木头享有平等的甚至更好的教育资源,是我能想到最高级的人道主义关怀。

现代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国人往往愿意夸大中国教育的缺点,无视美国教育的问题和现代教育的本质矛盾,而把自己的种种和中国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的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教育上。

1. 适当的应试教育不会摧残人的创造力
人们常常批评中国教育的一点就是认为孩子们天天应试会伤害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此最佳的反例就是韩国。韩国应试教育比中国还要残酷,进行全面的量化管理。然而韩国不仅技术创新做得比中国多,球踢得还比中国好,电影拍得比中国强,连肥皂剧和综艺节目做得都比中国专业。这是为什么?

在以上的每一个细分领域讨论中国同韩国差距的原因,都可以另写一篇答案。但一个共同点是,韩国在以上的每个领域都创造了一个健康的人才市场。既然是市场就要符合经济学原理。而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具体到人才市场就是,人们会为了得到想要的工作机会而努力获得相应的培训,无论这份工作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足球运动员。中国学术圈的问题,不是因为应试教育影响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而是因为认真的科研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对腐败造假的纵容包庇伤害了科研人才的市场。

再说一个例子: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IMO都会把各国选拔出来的孩子们关在一起考试做数学题,根据成绩对国家进行排名。因此大多数竞赛强国都会在考试前的几个月开始对自己国家的国家队选手进行培训。而能进入国家队的孩子,在这之前很可能已经经历过若干年的奥赛教育。因而IMO大概是最为极端的应试教育之一。那些在IMO中获奖的孩子们长大后怎么样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还在么?

我们可以从菲尔兹奖,这个被成为“数学家的诺贝尔奖”的获奖结果中看出些一二。从1990年开始算起,每届菲尔兹奖获得者中都会有至少一位是IMO获奖者,一共26位获奖者中有13位是曾经的IMO获奖者。这些在数学研究中做出巨大突破的数学家们,曾经也是应试教育的经历者和优胜者。那场应试,伤害到他们什么了?

人们常常低估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巨大作用,而夸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果

2. 量化考核是公共教育的未来
首先明确几个概念。教育的概念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前者指代父母,后者指代学校。在接下来的这个段落,我们只讨论公共教育,即学校到底应该怎么教。

很多国人总爱说,美国学校有多好多轻松,老师整天带着孩子们玩,搞素质教育,不像国内天天考试。且不说这种放羊式管理造成了美国理科基础教育的全面落后,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公共教育正在全面走向量化,而且教育越发达的地区量化的程度越高。

GreatSchools Ratings,一种在美国常用的用来评价公立学校的分数体系。每个学校得分在0-10之间。在美国的大部分州,分数完全取决于在校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家长们根据学校的分数判断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为孩子选择学校和学区。因此,提高学生们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是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故事的开局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国人不难想像到这场量化运动会走向何处。最终,学校的老师们也将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被考核。这将重塑教师的人才市场,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量化考核是教育工业化进程不可逆转的趋势。

美国早年的放羊式“素质教育”就如同田园牧歌的纯手工时代,而量化考核就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大分工。你可以指责工业化和社会分工造成了人们异化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你不能否认,工业化和社会分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注定要更广泛,因为它更有效率。纯粹而优质的手工业依然存在,但它只会以小众的,高价的形式,去满足那些愿意为了特定质感花更多钱的人。在教育市场,那叫做私立学校。

教育的市场化会做出自发的选择。这是为什么讨论衡水中学是否应该存在没什么意义。衡水模式出现在河北而不是北京上海本身就说明了答案:河北的经济水平只能负担起衡水模式的教育成本与质量比。

人们常常低估经济对教育模式的影响,而高估了人为改革的作用

3. 素质教育不适合公共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无论你是指古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式教育,还是指中国古代的私塾式教育,还是当代教育书籍中的“启发式教育”,都绕不过一件事:这种教育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针对特定学生的。换句话说,学生/老师比例要足够的低才能保证质量。

这决定了素质教育或许在古代可以行得通,但在现代公共教育绝对不行。因为古代的教育都是给有钱家孩子的,是私人的。而现代公共教育是大规模的,低成本的,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从本质上就与素质教育的现实基础相违背。想在公共领域实践素质教育,就等同于想让每个孩子都有做科学家的能力因而找大学教授来给小学上课。这既不现实,我们也不需要。

所以素质教育应该在哪里实践?在那些能一个老师只配几个学生的地方:博士生院,私立学校,和家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家里是最容易实践素质教育的地方。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应该是家长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多数中国的父母,轻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个老师的责任)

要求中国的公共教育强行实践素质教育,只会让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课堂退回到放羊式管理。而那些本可以因为标准化考试而让大多数孩子获得的教育,也只会出现在有钱人家的家教课上。

4. 美国的问题:素质教育加重了社会阶级固化
假如一个社会过分强调素质教育,并根据“素质”来进行人才选拔,那会怎么样?那就会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只有有钱家的孩子才能上常青藤。因为获得“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办法是上私立高中,而要上私立高中首先要有一样东西:钱。

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录取率最高的100所高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而私立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私立初中,私立小学...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社会的上升通道,从一开始就狭窄无比。

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所谓“素质”教育和“素质”选拔,是不是有产阶级们的阴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否则,为什么亚裔学生在常青藤的录取上一直受到歧视,即使他们连“素质教育”的表现都比白人学生优秀得多?

5. 我们要从美国教育学习什么?
当然,我们还是能从美国教育学到不少,特别是如何在量化考核的同时保证学生福利:
5.1 多次考试取最优
高考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考定终身”,偶然的发挥失常对学生个人的伤害太大。这件事美国做得比较好。SAT考试可以每个月都重新考,申请大学时提交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就行。实践的难点是要做到每次考试的标准更一致,而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做正态化。
5.2 考试标准的多样性给孩子选择和思考的空间。
高考把孩子们用一个模子打造成型,就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然而量化考核不代表非要有唯一的考核标准
美国的SAT2考试,作为对SAT基础考试的一个重要补充,需要学生选三个科目来考,难度比SAT高。这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对自身的兴趣和选择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的题海。在此之上的AP考试,更是要选一门大学的科目来考察大学入门内容,难度比SAT2和高考都要高得多。这样,以后不打算做数理相关工作的孩子可以只考SAT,对数学有兴趣的再考SAT2的数学,大学想学数学的再考AP的数学,特别厉害的考竞赛。这一整套阶梯化个性化的量化考核标准,值得中国学习。

一句话总结:现代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在理解这个前提下讨论如何改进中国教育才有意义。

先申明,回答仅代表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教育资源密集区的情况。
1. 小学至高二,教育=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操练技巧,培养解题能力。总的来说,每阶段习得的知识还是和学生在该阶段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的。课程内容和强度的设置都较为合理。学校教育也会适度增加趣味性,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搞竞赛。升学压力一直有,但尚可应付。所谓的“填鸭”式并不完全成立。
2. 高三,教育=做题,做卷子,做教辅,各种大小考排名,还有个别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这一年完全没有新知识的吸收,完全是旧知识炒冷饭,学生始终被置于一种麻木的被动状态,求知欲在过多的压力因素影响下最终被扼杀。
那么美国的高中生干些什么呢?他们从高一开始,准备SAT考试(即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学习不同领域的AP课程(可抵大学学分),课外活动也不能落下(比如志愿者活动,体育活动)。他们始终在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个人价值。而这一切都对他们能进入什么级别的美国大学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见,中美在大学前的教育之差在于:1 新知识的暂停接收VS新知识呈增长性的接收 2 个人价值的忽略VS个人价值的重视 3 和社会的脱节VS和社会的接轨

那么不可避免的,我们要谈到高考制度。除了极个别学校的自主招生和加分制度,高考分数是决定99%考生出路的唯一标准。而在美国,只要高中三年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最后的结果只是好和更好的差别。
高考制度当然是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其不合理之处,一在于并没有尽全力弥合背景差异把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如某省作文题“XX时尚”你让农村学生怎么写?),二在于过分注重技巧和对有限概念的运用,出题和评分上都不鼓励创新,也不注重价值观多样化(看看那些辞藻华丽但言之无物的高考作文)。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3. 高校教育。我们的高校教育不鼓励交流和深度思考。交流是激发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小班化讨论的机会不多,而学生组建的社团又过分宽泛,缺乏足够好的环境让学生交换意见,探讨真知。并不是说有求知欲的大学生少,而是我们的环境不促进这种求知欲的交换和再创造。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白热化,高校生普遍大二开始找实习找工作,很多人把大学当做通往社会的跳板而不是桥梁。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化又导致高校生对学习的忽视甚至彻底遗弃。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的学习之路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终结了。

那美国的高校有什么不同?多数美国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要修满自然科学,人文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一定数量的学分(我母校的规定还包括修一门新语言至少一年,非西方视角的课程至少一门),以此保证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完善不偏颇。美国的教育体系以科学为第一准则,即使是文科课程也不例外。一般的社会科学(如心理学,政治学)都需要扎实的统计基础来支持研究,人文类论文更需要一遍遍修改逻辑。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追求真知为目的,这一点永远不会被学生的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所左右。
就我在美国的本科经历来说,我在这四年中慢慢领会到潜心钻研某一领域的意义,哪怕只是一个学期,哪怕三个月后你不再记得这门课的任何知识点,却从此可以用这一领域的视角来剖析很多事实,获得很多前所未有的观点,并以此达到思想的开拓。你习得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即是如此,你只是在尽一切方式更了解这个世界。
就像杨丰在评论里说的那样,“因为当我们把所有学过的都忘记后,才是真的教育,而那时剩下的就是方法和逻辑。”

我从教学环节来分析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别。
一.入学与选课环节
美国在选择专业、转专业、选择课程上较自由,而国内由于教育资源总体不足,转专业限制很大,在选课上已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最多也只有30%的课程能自选,有的高校连选修都做不到。这样造成了中美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差距。

二.日常教学环节
1.课堂授课环节
这个环节的教学意义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个环节从教学效果上来说中美之间差距不大,但是在中国却占用了一个学校80%的教师资源。

2.讨论课
讨论课的意义是促进知识构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等。据留美学生说讨论课是美国教育较之中国教育的最大优点。在国内高校鲜有讨论课。

3.作业环节
作业的意义是促进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等,团队作业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作业在美国大学教育中是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认真地设计和评阅,学生也认真地完成。在国内,教师对作业重视很不够,学生也好像很不喜欢做作业,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团队作业更是闻所未闻。

4.实践、实训环节
即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的训练,通过项目训练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在这方面,不知道美国是如何做的。中国大学做的远远不够,为创造的学生实践实训环境还太少,给予学生实践实训指导也不够。就目前而言,一个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在实践实训环节投入的多少。

三.毕业环节
美国读大学宽进严出,中国是严进宽出,严进宽出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

总结:中国大学在教育学生上主要完成了最容易的环节--课堂授课,也就是只给学生传递了一些知识,其他重要环节都被轻视了,这样的教育与美国肯定没法比。

至于中国中小学为何这样不正常,我的观点是中国好大学太少,众多的考生竞争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导致中小学越来越畸形发展。zhihu.com/question/1957

不过现状是会改变的,我相信几年后教育也像其他行业一样因互联网而改变。

以上分析不恰当之处请大家在评论里指正。

一种情况下,学校老师的任务似乎主要是,教人当孙子(此处孙子的子读成“zei”)。

教人当孙子的教育能教出什么好儿来。学生给老师当孙子,通常是15岁以前。15岁以后情况略有好转,毕竟孩子长大了,再让他们当孙子不合适,当儿子就行了。有时候看到的新闻是,在某些四五线小县城或乡镇中学,老师得给学生当孙子,学生特别横,敢动手打老师,让老师给写100分。反正总的来说不是你给我当孙子,就是我给你当孙子。



在发达一点的地方,学校不会这么差,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不合理之处在于,在一个五六十人的教室里坐八个小时并非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对复杂高深学问的野心也不是人人都得备着一颗不可。说到底,书就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念的。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要“好好学习”,然而大多数人所谓的“学习”是以升学为目的的狭窄的在教室里进行的学习,而不是按照自己兴趣自由的读书和实践。理想的教育应该要鼓励人们无约束的发展自己的兴趣,同时引导人们了解美的事物以懂得如何践行”德“和”礼“。

“学习”是个多么广泛的词,被狭隘化到他们这样,非在学校里才能学习不可,非拿着本书拿着支笔才叫学习,用手机刷豆瓣就不叫学习,光一本课本翻来翻去就叫学习了,兹要是看本书的人,统统都酸了吧唧的被叫做“爱学习的好孩子”,其实你也就是看本推理小说。

好奇心才是真正的赤子之心。有人不是因为打算变身为geek才拼命的努力,逼自己每天桌前枯坐十个小时。只是他们天生就有要深入钻研一个问题的欲望,每天不思考十个小时就会觉得很无聊,这些人又恰巧得到了系统而完备的训练,所以能搞出点东西来,让那些看不懂又觉得很牛逼的观众们啧啧的称赞,如何牛逼不懂虽然,反正称赞总错不了的。

我想“有趣”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有趣就是符合天性的生长。有趣就是”一直保有自己的兴趣“。所谓geek见过了,每个班都有,考试刷分机器,兢兢业业扎扎实实,老师嘴里“狠得下来逼自己”的好孩子。王逅逅说,一个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曾子墨,“光彩夺目却面目模糊"。

我们这些自诩”有趣“的人,在学霸面前从来不赞扬也不寒暄,我们微微昂着头,我们也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感。我没背政治书,我看了红楼梦,怎样?




欧洲的大学,论体制,论学风,论教学,论科研,就是论图书馆硬件,其实哪儿也不比国内的一流大学强。但是欧洲的大学做到了三件事:拔尖的学生总能得到重视和发展——没有浪费学霸的天赋;文科专业不强制选课和强制考勤——没有浪费学渣的时间;Campus不存在,没有把学生们强制性的圈在一个小小的校园里——完全尊重学生的私人空间。如果再加一条,就是:没有用标化考试成绩把学生层层分级的习惯,你GPA高你牛逼,我不如你,随便。

与此相比,国内大学是乒乓球工厂,其实也是意料之中——乒乓球工厂最便于管理。全中国随便拎一所大学,都有两三万人,每人10平方米私人空间?上课不考勤?大学能办起来才怪。记得当年大一初入C大,我到校长论坛上一番慷慨陈词,痛斥大学风格不再。校长非常淡定,推推眼镜道:谁也不想要弄个乒乓球工厂出来,这是没办法。他讲的是大实话。现在我觉得,中国大学也只是随大流,并不十分糟糕。以前看多了中国大学“失品格”的批评,现在一想,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文冤阁大学士那篇振聋发聩的“英文系怎么办”,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也要跟他说:淡定淡定。这里的外国语学院并不强到哪里去,歪果仁,他们套话讲得多点罢了......
其实中国最严重的不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极其不平等么?
这点比起啥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都不算什么。
更严重的是,没有想要改善这不平等,反而纵容这种不平等的继续,甚至教育制度本身将不平等也纳入了进去。
那些说中国教育多好多好的,说的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有多好多好吧。
而事实上广大的中国学生,别说啥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种争论对他们来说都是空中楼阁,他们接受的,连教育都不是。

首回复。

这个问题挺大。
最好先定标准。
首先,
什么是好的教育;
然后,
如何比较。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现在经常听人说了,“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这话很地道了。

◇◇◇先来看中国教育的教学内容。
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不说了,来看对智能发展有用的。
中国延续了老毛子的模式,现在大家一窝蜂地批应试,其中一部分就是批内容的僵化和脱离生活。
重理论、抽象化的思考,然后再是迁移,知识的体系性好,这些都是优点。
代价是离生活较远,不易调动学生兴趣,知识的迁移更多得靠学生自己——所谓高分低能。
其实即使从实效上看,也都是不错的。
老毛子的中学是有国际象棋课的,开发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意志品质,俄国不是专出国象大师嘛。学术研究方面,俄国人也不是盖的,单教育领域的理论也有不少广为支持的。
就该模式在中国的表现来看,2010年教育界两件大事,一个是虎妈,一个是pisa考试中国学生在读写能力和数理科学方面表现优异,结果美国马上出台政策强制各中学限期强化中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就很说明问题了。想想吧,随便哪个中国的高小学生都能背乘法口诀,美国成人10以上加减法都离不开计算器,你说谁的教育好吧。
一位教物理的同事告诉我,现在采用牛顿体系教学的,好像只有我们国家了,好处是培养建模思维,加上中国人数学好,一出国继续学物理马上都能上手而且走在别人前面。
小结一句,基础教育,中国人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再来看教学组织。
采用行政班(即教师固定,学生固定,不走班)的国家恐怕只有我们了。优点是易管理,从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管理层面看,易于贯彻统一的教学,群体效率高。但是对个体的针对性的确差些。现在大一统已经破了,各地各搞一摊,教材不同、教法各异,的确有利益驱动因素在,但客观上也给了一个开放的环境,有利于教学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改进,但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动,这里因素多了,不枝蔓了。
教育技术的进步,带给教师更多手段选择,但是由于财政投入等问题,其实现是需要时间的。美国人已经在用ipad组织教学了,我们才刚尝试各种网络平台对教学的作用。教育技术的进步几乎是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推动教学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希望,但这种希望如何转为实效,很大程度要看上面的决心。

◇◇◇适合吗?挺适合的。
毛子的抽象,配上中国人对任何无趣内容照单全收的受教育传统,加上反复操练的勤恳,当然适合,出成绩是必然的。
动不动就中美比较,两国人的国民性倒是挺像的,但在国家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类比一下吧,像我们这样在军队训练中保留正步走的国家已经不多了,为什么?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四临战地,打起仗来是要死很多人的,很容易打成持久战。精英都打光了怎么办?通过叠四方被、各种评比,最短时间内把庄稼汉培养成能够放枪的大兵。美国是海洋国家,军队技术化职业化,船和飞机不过来,战争就停了,所以不需要大陆国家这种动员模式。
教育是类似的道理。
建国以来,中国教育史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文盲问题!我们在现代教育上就像在现代文明上一样是落后于人的,整个体系得重建,就目前来看,这种统一模式解决整体起点低的问题的方法,还是不错的。现在文盲问题解决差不多了,回过头来搞开放,各地因地制宜,还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甚至为改而改,教育改革的实效需要从另一方面评价。

◇◇◇真正的问题是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家都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通过梯队竞争,逐渐优胜劣汰打造金字塔尖的一小撮。我反对“精英教育”这种性质的判断。因为基础教育这种搞法,恰是立足普及的大众教育。
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成风,上面不停地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意思是好学校好老师,差学校差是因为老师差。这是个很外行,也很容易迷惑大众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直到大学的入学选拔,基本是公平的,这就使得不同学校的学生起点完全不同。
为什么就没人看明白一个简单事实:入学考水平基础的校际差异和升学考的校际升学率差异一直是正相关的!
作为业内人员,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我们的看法是,好老师其实是来自中等甚至较差学校的。好的学校,学生在管理方面的难度小,接受能力强,对老师的要求反而很低!
这种选拔和我们搞普及教育的初衷其实是相合的。前两年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许起初只是一种空洞的幻想,后来竟然变成政治口号,令人联想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教育界受外在的干扰太多,我们内部也有不少外行瞎指挥,各种理念很害人,其实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有些教育家只是混政绩的政客罢了。现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起点不同,搞分层教学。各学校搞快慢班,进不了快班的都反对,其实如果操作公正的话,这种快慢班就是尊重个体差异的表现,对于学校来说,要保升学率,让尖子学生能够实现更优的升学,这也是科学的。这个和教育的公平,不完全是一回事。一方面反对高考,另一方面又要求绝对公平,这就是现在中国基础教育所受到的矛盾式的批判,声势搞大了,又要毁一批人的。
真正的问题,是高端教育资源不足。
说到底,是为了进更好的大学。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我们的统一模式(从内容到组织),因学校或教师造成的差异,从面上来说是不大的。当然有一些学校(如偏远地区招生指标紧张的学校),为了拼升学,搞强化,现在已经成为各学校的通病,这其实是基础教育以外的问题,不就是好的大学少吗?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区别不会太大,但大学是能轻易够分出好坏的。
首先,大学教育的内容各异,不同学校不同,不同院系不同,不同学生也不同。大学是要搞科研的,科研要设备、要积累、要队伍,几十年下来,差别不小。
以前大学生少,大家挤独木桥;现在大学扩招,也走普及路线了,但就业问题又来了。其实到最后所谓考试选拔带来的应试、竞争,其实都是对应就业问题的,严格说这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枝蔓一句,其实我们之前搞上山下乡,后来搞西部大开发,再搞扩招,现在搞城镇化,都是为了解决无法消化新增城市人口就业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策略。
说到底,现在,我们是在争进入那几所最好的大学,然后进那几座最好的城市,甚至,那几家最好的企业,去那几个最好的国家……

总有人抱怨中国教师的素质与责任心。事实上,在统一的教学组织体系中,个人所受的评价不少,分数稍差一点就马上有人找你谈话了;而且作为小知识分子实在是没脸面让自己的学生比别人差。所以试图光从教师个人因素来评价整个教育圈质量,其实是找错方向了。


第二个问题,如何比较的问题。
◇◇◇ 绩效比较。
单纯从绩效方面来作比较,其实中国基础教育段做得不错,之前pisa的事已经说明问题了。如果要从创造力的层面来说,我们的确需要作一些内容和组织上的调整,但也不是说以前的好东西就完全不要了,现在有些教改过了头,就是这回事;大学教育的优化是关键,如何鼓励科研?

◇◇◇ 教师比较。
总看到有人说国外教师多么多么敬业,多关注自身的提高等等,好像中国教师就多不行了。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中国基础教育段的教师是很辛苦的,单从时间,就要长于国外同行很多!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中国学生这么早去学校,是因为城市交通错峰的需要。
国外,一个班级只有二十几人十几人,由于教育资源不缺乏,压力也不太大,教师有心思和时间多钻研点,多搞点个人辅导。国内,一个班级动辙三四十人,甚至五六十人,还不像国外那样在中学就配助教帮助作业管理,你说这活怎么干吧。
不是什么境界问题,待遇和教育投入不足的确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不说别的了,单师生人数比,中国<俄国<美国!
经费就占那么点gdp,还努力了二十年才做到,你真指望教师人人都是圣人?
现在我们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及表面的尊重,其实和我们对别的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方法,从骨子里是一样的,有用就好,最好是让我花最少钱,帮我做最多的事,至于你的生活、个人价值,我才不管呢。所以成天听人喊师德,成天听人鼓吹那些奉献模范,根本上就是这样一种功利的态度,不是棒杀就是捧杀,真看到模范,心里面还要骂“傻缺”呢。
教育投入的不足,在刚经历了又一轮技术革命的当代,将会再次拉开中西方教育的技术代差,先进的生产力总是和先进的工具相联系的。

◇◇◇ 学术比较。
其实这就谈到了一个社会对待教育的态度问题。
我们的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确是现实。
我们对教育(不是教育业)的真正态度,其实反映在我们对创造发明的态度上,知识产权是否被尊重?开拓性但暂时没有实用价值的发现是否被鼓励?书籍的价格与出版业的发展情况如何?其实虽然涨过数轮,中国的书价相对国外真的算便宜的,这也是和搞文化普及的策略一致,中国从政策层面上一直把出版业压在一个低利润的产业线上,利于普及,当然,不利于吸引人才投入。
其实这些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不太可能只通过教育本身解决。想想国外那些有名的私立大学,都是靠校友捐助的……

◇◇◇ 自身比较
和别人比就是上面这些了,说到底,现在的中国教育至少基础教育段,还算适合中国——在当下的地域差异、总体投入、社会环境等背景下,做到这样,不错了。
要改革,其实原有的构架不宜全丢,有的地方的教改搞了十几年,教材上还是标着“试用本”,因为上面不认为你做得好。为改而改是没有前途的,而且还会把老本都丢了。现在我们有相对公平的选拔,有基本统一的教育内容和组织,还有了因地制宜,不要盲目否定分层教学,如果再把内容的生活性和教学组织的科学性重视起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现有模式走向优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而,我对社会上一致的口诛笔伐和绝望心理,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至于扩招,见仁见智,我觉得在现有模式下是有好处的。不过这也需要投入。
另外就是自主招生,其实步子迈得有点大,毕竟这是要在中国诚信体系不完备、高校资源仍然不足的局面下,很容易搞成以前朝代那种门阀的,后果很可怕。现在高考的门边上开了不少自招的小门甚至不见光的后门,路虽然是宽了,但大家反倒怀念裸考了,各地选秀节目成风,其实还是反映出我们对考试的一种崇拜心理的。


这是我的第一个回复。
请大家给点支持吧,谢谢。

我其实挺赞同高票回答里面说的,但是为了balance ,我有必要唱唱反调:

中国教育没什么不好的:我所接触过的近2000名留学生中,在国外成绩好的全部在国内成绩都挺好;在国内成绩好而在国外不好的有一部分。但是绝对没有一个是在国内混不下去了,反而跑到国外就有出息了!!!

所有的黑中介都在旗帜鲜明的说中国教育不好,然后刻意美化美式教育的优点和放大中式教育缺点!!


我的相关回答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黑留学中介? zhihu.com/question/2038


谢邀。因为题主没有定义什么是中式什么是美式,所以猜测题主说的“美式教育”可能是特制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法吧。按照这个维度去比较,那么一个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兴趣和能动性,另一个则是强调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循循善诱,其实我个人觉得中式和美式各有长短,中式教育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受制于中国国情的教育(你懂的):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方法论,很多时候都过分求同而不是存异,并且缺乏对独立思考、对健康的怀疑态度的无条件的鼓励。这是我在两地上学时感受最深的一点差异。

另外,忘了之前在哪里看到的:中国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时候刻苦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再到高考时万马千军过独木桥,而一旦升上大学就放松下来,逃课泡妞打游戏;美国的小孩则相反,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拼命玩,中学的时候是边学边玩,到了大学就开始拼命学习。我深有同感。

评论教育的事情,出发点只能有两个。一是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究竟为了什么。二是认知理论,就是人是怎么学习的。

我们的教育差劲,一是理念落后。跑的仍然是苏联式的高度专业化模式,试图短平快的培养专业人才。背后的理念是国家本位的,所有人只是国家机器的一个螺丝钉。你并不被认为有思想有情感,并且不能够有欲望。也就是说,你并不被当成人看,只被当成建造国家机器的某个零件而已。

二是认知方式落后,主要的教学观念,还是以知识为中心,认为把知识放到学生脑袋里就算完工了。而真正有用的,是人对知识的解读能力,不是知识本身。是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知识的搜集和记忆者,却难以培养出知识的创造者和灵活使用者。但是偏偏这个年代创造力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所以,中国最聪明的人都被美国人抢走了。丫的美国人真聪明,抢中国的人,做了产品出来,回过来卖给中国人挣钱,这可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啊。

还有中国的傻×们,使劲的说外国教育好,归国人才优待的紧,结果饮鸩止渴,跑出去的人越来越多。
山东的,今年刚经历高考,高中、初中都腐败了,大学不知道。大部分老师 光教你怎么做题,怎么应付考试,形式主义十分严重,学生做了太多的无用功,老师和学生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不少学生在老师面前十分胆小,不敢反抗。
附加一句:残疾的教培养不出健全的学生。
美国式教育:年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方向,家庭学校帮助他在这个方向上尽可能地走得远。
中国式教育:官方规定了所有人都必须走的一个方向,家庭学校推他在这个方向上走。
美国式教育:由于方向是年轻人自己选择,因此也许他会无法决断,在他作出决定之前家庭学校不会催促他。
中国式教育:每个年轻人都早早被推上同一个方向,后来不少人发现这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辗转到别的方向从零开始,以前的时间仍然浪费了。
以上绝不是两国教育的全貌。
以上描述的美国式教育,更接近于美国教育的理想状态,或者美国教育声称达到的状态。

1.中国的教育是按组织要求来的,组织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按什么模本去量产。中国什么都喜欢量产,从来不考虑效力和多样性,即单一化,无论是思想还是人才。

2.美式或欧式教育更多是以个人为立足点出发,让每个人去追求自己喜欢的领域并往那块发展,看美国大学设立的课程和中国大学的课程对比就知道,思想文化或人才也都是多元化的。

太多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教育”“被安排”,兴趣被扼杀、优秀的品格因为成绩不良被放到学风不好的环境中等等,不能随心随兴趣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

e.g. 看看中国有多少比例从小学生开始就天天搞奥数的?!小时候我也争着想去弄奥数,现在发现还有那么多小学生在挣扎奥数不管自己是不是那块料就觉得太可怕了。

理论上的问题大家已经说很多了。而且我也没去过美国。我就说几个国内的现状吧。

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选拔人才,我们用高考选拔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公平的问题。只是高考走偏了,“知识”跟着高考跑也就偏了。初中物理有一部分是讲家庭电路方面的。也许这是唯一实用性的一部分知识。可是由于中考不是重点,所以也就没有老师会去讲。一个初高中生或许能说出牛顿第N定律的第238种变化,但是却分不清家里的火线零线。而且他们完全不知道正在背的公式和做的题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只知道背的对分就高,所以这个过程不能叫做教育,而只是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一种方法。

再说大学,在我的学校,管理学的学生可能都知道所谓的管理五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指导、激励。同样,机械的记忆这十个字而已,没有人说的出是什么意思,也没有人用这个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言行。一个满脑子数理公式的学生,一下子去学习一个组织的管理方法,听起来简直是无稽之谈。从来没睁眼看过世界,都不知道世界上都有什么样的组织,都不知道一个组织里都有什么样的分工,也不知道不同的组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怎么能学会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来管理一个组织呢?学不会、听不懂但是为了60分还要背,显然走回了应付高考的路子。即使背100分又能如何呢?

我们学了很多数学,流程无非是老师把公式写黑板上,解释一下A是什么、B是哪个值、X代表的量。然后出道题把那些数带进公式,老师说他算得0.8,学生也算得0.8,这个公式就算讲完了。传授的过程无非是这样一个形式。这真的不叫教育。
关于人的培养方面不提了,水太深不能多说。

我觉觉淂真正的差别在于对待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西方的教育是其于相信人个体的无限潜力,教育只要bring out 你的潜力.再加于引导,培养你学习旳兴趣,你发现了什么是你最感兴趣的,他们就会因材施教,让你不断接受这方面的知识,你有内在的动力,自然不断地去探索,乐此不疲。Harlan喜欢文学,已经课外把娜尼亚看完了,他就喜欢用新看到的笑话讲给我们听,我们总是赞扬他比上次好,这里开始很重要的-点啊! 正反馈。不管你孩子表达得多么不好,你要鼓励他讲得比上次好多了。而不是相反的国内的思维,你讲得还不够好,下次要注意哪些点。孩子以后就不讲了。Anthony对天体物理非常着迷,我会给他看很多这类的片子,而且他觉得自己的教材太浅了,经常拿哥哥的科学课程来看。对此,我们总请教他行星方面的知识,他会讲个没完,他才六岁。能够做到这样,首先是国际学校的公课不重,老师经常鼓历你到图书馆借书,并要讲读书笔记。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小学教育的目的是要你有张健的体格,过人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各种球队,,体育精神和faire play 无处不再. 另外学校不是学知识的地方.是煅炼思维能力.甚至辩证思维的地方.学校也不是什么权威.可以要学生完主服从他.如果你有足够的理由你足可以挑战他.学知识只足训练我们思维的方法..分数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独到的见解.事实上他们没有标准考试.是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年级就开始读题的驯练.先读好题才能正确解答..好的解答甚至加分很历害并提出来让班里同学也受思维启发.美国教育的精神就是不断挑战权威.用兴趣来创新__所以他们有各种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向的人.永远不要低估正反馈的教育甚f至是夫妻生活上的作用冫他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原意去进取.夫娶的生活如果用正及馈.每天都会其乐融融的.另外学习不是学校的事.家长要积极参与.但不是改作业或请家教.那样会消灭孩子的动力.甚至更差的效果是感觉父母都不关心我.不去听我内心最需要的、和我交流

说到这里要搬出我的专业和教育两个儿子的实咧.我专业是妇幼保健.很多人关心对儿童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廾始. 应该是围产期.这时候是大人有宽松的心境.听古典音乐.这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乐感的.我的两儿子现在钢琴都不错.他也可以对思维能力有帮助.六个月甚至更早妈好就可以和孩子沟通了.告诉他你有多爱他.儿童心理学说越早的教育越重要.而不是我妈认为的小孩孑不懂事可以先好好疼爱__她是spoil 他们.而且不改.所以我一年只让我妈妈见他们4个星期因为由她培养的小孩庆会象国内大多数我=看到的小孩.总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大声哭闹就可以得列自己想要的___这是自私和蛮横.相反Harlan 还在吃奶的时候.要脾气.不吃.我就轻打了他一下屁股.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他当然是大声哭闹____事实上这是三个月大孩子很好的有氧运动.不要心疼_____他哭得太吵了.我就和太太跑到地下室打兵球.半个小时上来.他哭累了.睡着了.醒来再把奶给他.乘乖吃了.不过任何时候正反馈都是最美的循环.知道国外婴儿油卖那么多是为什么吗.原来初生婴儿对抚摸很敏感.要用婴儿油经常抚摸他使他气血充浠.并对你有很強的bond 爱就这样传递着.每夜我都会用巴赫的音乐作背景音乐.抚摸着他们.跳圆舞曲.直到他们睡着.事实上中国人也知道三岁看六十.但是早教并没有广泛传播.我看到的溺爱的例子太多了.结果是害了小孩. 而美国人大都有这些知识和实践.为什么.他们的爸爸妈妈当年就是这样教的,教会的牧师也是这样教导他们的。.如果坚持这样到了六岁.这孩子就己经成形了.只是如果这时要进入以考试为目标.禁固自由思维的落后的中国学校系统中,怎样保持这些成果.我沒这方面经验.如果有家长有清不啬分享.很多人会感谢你.但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可要进行连根拨起的寸改革._____突然发现原来的好老师不是真的好.他只是赶鸭子上架.扼杀他们自由.想他老个好分数___这样对比起来我知道谁是本未倒置了。

美国是个基督教国家。这种文化在每个地方都用爱渗透着。所以两国的差异,事实上是意识形态的差异。

说中国教育不好,因为中国教育教出来的人,不是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大学每年毕业几百万大学生,这些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没有拿出西方同行一样水准的工作来。

中美教育的差距就在于中国教育的好学生许多是外力逼出来的。外力消失之后,这些好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极其低下。美国好学生是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所以顶尖学生同时都对搞好自己的专业具有过人的动力。所以说。中国的教育会把本来可以一流或者三流的人都培养成二流,而美国的教育则会把一流的人挑出来,然后把本来可以二流的人培养成三流。
中国教育真正残害人的难道不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吗?别跟我说什么你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我家和我亲戚家孩子还是很幸福的,大部分父母都是好样的。那是因为你不是老师,你接触的家庭教育案例太有限。
这么多年学校教育一直在改革,整肃。而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我们在学校交给孩子的东西,到家长嘴里,就一句“别听你们老师的,听我的,我是你妈还能害你吗?”就彻底摧毁了。呵呵……不提家庭谈教育,都是耍流氓。
说中国教育不好的,大多是中国人;
说美国教育不好的,大多是美国人;
有些经历两种教育的人,是先在中国,后在美国。
在美国读大学读的轻松快乐,就觉得美国好。但是他忘记问为什么自己会觉得轻松。
全球的教育都有问题,但简单的模仿解决不了问题。素质教育就是个坑。
总之,近山无木,近河无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识,知识之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就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两者对应情况不同。果你是中产以上的家庭,那么肯定会认为中国教育不如美国教育,因为面对的学生受体是不同的。

说教育必须先说国情,中国教育方面相对于美国最大的国情不同是什么?

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这两条注定了必须走不同的教育道路。

人口众多,意味着每一级的升学中,竞争压力都会激烈的多得多。我们知道美国大学宽进严出的制度一直被很多人推崇,理论上,这种模式肯定比严进宽出要科学。但放在中国,却很难实现。因为在中国庞大的学生数量下,根本无法为“宽进”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同理,在美国可能不是多大问题的中小学教育,在中国都是一道道独木桥式的过程。学生数量众多,教育资源不足,使得中国教育只能以考试作为每一步的选拔模式,从而使得教育不可避免的以“面向考试”为教育目的。

发展不平衡,意味着考试必须对各个不同档次不同情况的考生条件综合考虑。北上广大城市的学生和边远山区的学生实际情况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如果从未来发展来说,教育必须考虑综合素质,但是这样做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他们远没有大城市学生可能接触的条件。同样,地域不同,财富不同,接触的东西差异过大,一旦教育和考试倾向素质化,就意味着断绝了众多底层学生的“出头之路”。这是拿整个国家的稳定去开玩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应试制度,实际上是综合各类学生的特点,采取牺牲学生创造力的方式,来维护整体上的公平,从而保证社会不进一步撕裂,弱势群体通过读书可能有出头机会。

所以,具体到个人来说,对中美哪种教育制度的喜爱,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如果你是中产以上,肯定美国的方式更适合;如果是中低阶层,中国的教育方式还是会给你更大的机会。而中国之所以坚持后者,就是因为在中国,中低阶层的数量远多于中产以上。
我转篇文章,比我自己写的要好的多,如果觉的不符合你想要的,或者伤害了你对国外教育的美好幻想,那么请折叠我吧!

kay爸爸kay妈妈谈:为何送女儿中国上学?

在国人趋之若鹜地把不及弱冠的孩子送往美国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对跨国夫妇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这是为什么呢?瞭望观察网报道了他们耐人寻味的讨论:

Kay的爸爸(国籍:美国,教育背景: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本科)

“我不想让女儿在美国上学最大的顾虑还不是学校,是美国文化。”

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美国文化中反智主义太严重,最明显的是在中小学。大家最想当的是c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爱学习的,如果你爱学习,大家都认为你是nerd(书呆子),嘲笑你孤立你,如果你喜欢学习,成长环境很负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辈的不认同。

二、在美国从小就“被接触”大量毒品和性。要从小就开始抵制,而且不断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迫使你尝试,这对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扰。

三、男女非常不平等。当然,世界上哪里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但在美国文化中尤其严重。我特别反感美国文化从小就宣传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风骚),作为女孩子在美国成长的社会氛围特别不好。你看看*中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照出相来穿着校服,戴着厚眼镜,很学生样。美国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不喜欢自己的年纪,每天化妆去学校,穿像成人一样的衣服。你觉得哪个更接受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哪种文化更健康?在美国长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这种氛围,会有很大的同辈压力,被排斥,对于女孩子学习是很大的干扰。

Kay的妈妈(年龄:26,国籍:中国,教育背景: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本科,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

一、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校园回忆

我认为我的孩子在中国长大、受教育比在美国快乐的可能性更大。我给加州大学、耶鲁大学都做过几个学期的助教,后来上研究生也教过很多美国大学生,这些年我都在问我教过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当然,能上这些学校的通常学习比较好,他们回忆起中学却没有一个说喜欢或者带着怀念的情绪,都不喜欢自己的中学生涯。相反,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都毕业几年了,对于校园生活都带着美好的回忆。这么多年过去,还是非常留恋学生时代。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形成这种反差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已形成大趋势。这些陈述是否属实还有待商榷。其实在西方,上私校(一般私校教育水平高于公共学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学生年级越高,压力越大,我先生回忆起高三时候每天晚上都12点后睡觉。

更重要的是,快乐和幸福感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不是作业少就等于会更快乐。有两个影响快乐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个是成就感。其实你观察小孩子穿鞋,或者搭一会儿积木高楼,就能发现人类从小开始就对自己经过努力完成某种任务、达到一个结果感到自然的快乐和欣慰。成就感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那究竟什么是成就感呢?一个重要因素是必须有努力这个过程。譬如一个人考两科,一科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准备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这个人一定是对后者印象更深刻。

我个人在美国念研究生的感觉是很没有意思,因为并不需要多么刻苦,不准备随便答卷成绩都是一等,这样的成绩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没有记忆深刻之处;相反,回忆起大学时代经常挑灯夜战、但大家都刻苦、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也未必获得一等成绩的日子,那时的记忆更隽永。所以,这点令我看蔡美儿的书时马上理解了她的意思,我很同意,绝对不是没有压力的孩子就会更快乐。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觉得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对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乐,这种经历会进入更持久的精神层面。在国内接受教育,从小就有很多竞争,很多压力,要取得任何成果,必然需要努力,这个过程和这种经历本身对于美好回忆的形成是很有深远意义的。

影响快乐的另一个因素是集体主义。我说的集体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国内人口密集,从小到大有很多经历其实都是集体主义的。譬如,上中学上早自习,晚自习,大家一起做课间操眼保操;大学住宿舍,早起刷牙遇到甲乙丙,大家一起上课自习,逛街卧谈,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这些在一生中都是头等有意义的事,因为随着人离开校园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会越来越脱离集体的影响,然后会意识到那些经历的独特和同辈情谊的可贵。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机会经历这些时刻。我上大学时四个同学住一个寝室,我先生上大学在斯坦福两个人一间,地方大了他就感觉更快乐了吗?未必。相反,他自己说,我和我大学室友的感情四年下来确实比他在美国学校和同学建立的更深。

集体主义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你日深月久,积累如何与人相处的经验,这些对人以后的生活工作成家立业都是很重要的。在美国长大,人口不密集,所以如果我不喜欢你,我就另找一个地方,用空间来避免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在中国长大,你不喜欢你家邻居,能立刻搬家么?我们大学时室友通常都是四年不换的,如果你不喜欢室友,怎么办?一定要找到欣赏对方、和平相处的方法,一定要学会与人交际。

刘瑜有篇文章叫《集体体操》,写得特逗特实诚特刘瑜。她回忆了自己脱离“单位”,漂泊海外这么多年,没有了集体组织多年自由自在以后的心理状态,其中一段特别写实:

“我已经31岁,但是有时候,我希望有人突然敲我的门,大喊:起来了,起来了,做早操了!

然后我骂骂咧咧、睡眼惺忪地起床,去刷牙洗脸,走廊上碰见老大和老二,水房里碰见老三和老四,回到宿舍,看见在梳妆打扮的老五。然后朝阳下,混迹于成千上万人,我伸胳膊踢腿,从伸展运动做到整理运动。

就算我是厌烦这一切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对于集体主义抗抑郁功能深有体会。在美国,校园生活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看似自由自在,但时间久了就发现这种状态下人真的容易抑郁,就连我教过的学生20岁不到,父母掏钱供他们上的昂贵私校,从来没有什么人生挫折苦难,但有好几个都在吃抗抑郁的药,或者多动症药的。这些年在美国我从一开始看到20岁人吃抗抑郁药感到吃惊,到见怪不怪,因为身边美国孩子吃抗抑郁药实在很普通,而且越是私校富人区,这样孩子越多(当然并不是说穷人不抑郁,但一是穷人担心生计问题是第一位;二是这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有直接关系)。至于刘瑜说的抑郁是否一定比烦躁更糟?我倾向讨论的是有选择没选择的问题。生活在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烦躁你可选择避开人群自己宅,如果抑郁你可以选择人群;但如果在没有人群没有任何集体主义生活状态的地方,你却没有人群选,只能“被宅”,结果是“被抑郁”。


二、中国的教育制度更为公平

中国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总体而言,教育的选拔制度是很公平的:学习好的同学去好学校,很简单。任何制度都需要一个选拔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统一化的考试,这是最能避免教育腐败的选拔方式。相对于美国财富决定教育这种标准,我让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心里会感觉更公平。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时,我身边北大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各个行业都有。还有不少同学家境比较困难,就系里这个小样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种助学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学业。

美国的segregation(区域分化)非常严重。如果你有钱,你的轨迹是这样:从小上私校,一年2-4万学费;大学上好的私校,一年4-5万。你的同学都是同一阶层,即使中小学去的是公共学校,因为是按住房分学区的,好学区房都很贵,所以能去富区富学校的家庭也是一个阶层的。

我曾在耶鲁北大项目做了一年助教,两学期大概一共有40多个耶鲁的学生,没有一个家庭不是中产以上,大概一半学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开旅馆的。我也请我先生回忆过他大学认识的所有人的家庭状况是怎样的,他努力回忆了大概100个,最后说想到有一个同学是家庭经济不好拿助学金的。

反之,如果是穷的家庭,住在不好的区里,可以预见教育环境是非常差的,因为第一学校很差,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同辈压力。你的同辈大部分都不愿读书,大部分也不会试图脱离这个环境,因为他们看不到好的例子,更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我有位同事,来自洛杉矶着名的乱区,那里帮派活动猖獗。他回忆起初中同学,大部分都加入了帮派,现在已经没几个还活着。他很庆幸地说:“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宾上学,我肯定也跟他们差不多。”

关于美国教育与财富的直接联姻,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现在美国教书的女老师,同时也是我喜爱的作者,在一篇题为文章《为何我说在美国寒门难出贵子》中也有深入分析,从美国学校假期长导致金钱直接决定孩子能否持续学习,到贫困区危险治安情况,和贫困区孩子对于不相信自己能活过40岁这种预期对学习态度的影响,都是非常现实的因素。

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人,需要丰富的经历,增长更多的见识,接触不同社会阶层,而不是把其它人群的生活简化为新闻中的一个名词。美国社会阶层固化,流动性很低,这种大环境对人的心智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障碍。

Kay爸爸补充:“是这样,不知哪个只有半个脑子的人立法,规定公共学校的资金来自这个学区房子的房产税(在美国有房产的人每年都需要交大约房价总值1%,2%的房产税,各个州和区数字不同)。所以不用多高的智商就马上可以料到,有钱的人都住一起,这个公共学校自然超级有钱。圣地亚哥(Kay爸爸长大的地方)我们区附近有两个学校,有一个是超级有钱的高中,我家不在那个区所以我不能去。这里高中一般都有停车场(高二高三学生和老师都开车去学校),你看我们学校的车都是沃尔沃之类老车,那个学校停的车好多都是跑车,几十万美金的车,给上高中的小孩,对对,还有Delorean,嗯?没见过么?就是Back to the Future(科幻电影《回到未来》)里那种车。”(此时穿插Google图片,兴致高昂地展示该车)

Kay爸爸接着说:“美国人不喜欢承认‘社会阶级’这个概念,所以假装美国不是一个阶级社会,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其实根源一样,因为大家不喜欢承认‘有钱的人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样基于这种理想主义,美国人不愿意支持‘学习好的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制度,这样说起来是哦,不是好坏学校之分,不是有钱没钱的学校,大家都去同一个公共学校。所以不能像中国一样选拔好学生进好学校或者一个班。你也可以‘买进’一个好学校,就是在好学区买房。但当然这些操作都不是在表面上进行的。

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既然好学生不能被选拔去单独的班或者学校,那必须和学习水平相对低的呆在一个班,每个班级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怎么讲课呢?只能给中等水平的同学讲,所以结果是好学生永远都是觉得上课很无聊,讲课慢……”

Kay妈妈插话:“这是难以避免的,无论什么制度,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有各种水平的。老师只能按中等水平讲。”

Kay爸爸:“对,但这就涉及一个程度问题。美国的教育制度积极地阻止了聚集好学生的可能。基本情况是学习好的学生不能得到更适当的教育,成了被浪费的资源。”

三、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如果你不在中国长大,不可能理解它。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中国对于世界认识的智慧是绝对值得深入了解的。不在中国长大,会错过这笔宝藏。

美国的整体思维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大众深受媒体洗脑,缺乏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生活在被宣传为“最好的”国家里。我一直很赞同冯唐所说的:“人心应该相对复杂起来,不要从小就是标准答案,不是对就是错。”人类文明几千年下来,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结果不过是排除异己,不是圣战就是嗡嗡嗡。我和我先生都认为这种黑白世界观根本不符合世界上大部分现实。人应该有一个理性的态度,而中国人的世界观整体上比较理性。

如果指望孩子在美国长大还可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周围有太多例子,即使家长努力让小孩子说中文上中文课,小孩子都是要和别的小孩一样,“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不学中文跑去玩而我要学?”自然抵制学中文。很多小孩子上学后在家里也是父母问中文,孩子答英文。反之,国内大家都在学shiba般武艺,小孩子希望跟着朋友,是有学习动力的。

除了以上顾虑之外,我也有一些硬件上的考虑:首先,国内文化氛围好,书店多,学习条件好。小小一个地区都有很多家好几层的书店,各种书籍和音像资料应有尽有。我和我的很多同龄人一样,中学大学都度过了很多无事在书店晃荡的日子,至今很怀念。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在全世界33个国家居住过,最后还是由衷感叹,要说文化氛围和学习条件,还是国内好。

其次,学费有所值的问题。现在各界人士都认为,美国继房地产崩盘后,下一个危机是学债的崩溃。确实,这里几乎人人都有学债,有的多得惊人,譬如如果培养一个医生,医学院一路教育投入大概50万美金。更有新闻报道,年轻人身负十余万学债,订婚时未向对方说明,对方知道后感觉受到欺骗而悔婚。

我和我先生同龄,2003年上大学,斯坦福学费是每年40000美金,北大是每年4900元人民币,四年下来差距极大。(Kay爸爸补充:那是我上学时,现在可能更高了)但这两校的教育水平真的差这么多么?!由于我和我先生都比较话痨,对各种事情讨论很多,认识五年每天还是聊天都能不间断聊几个小时,就我们这几年个人体会来看,我们俩除了专业知识很多互不覆盖(一个文学,一个数学和计算机),其余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深度都差不多。当然,在美国上私校,更多时候并不是为知识,而是为了校友人脉。这就看你认为花三五十万美金来积攒所谓人脉是否值得了。(Kay爸爸补充:你花的每分钱绝对得到了更多的教育,我的教育不可能超过你的50倍)

人们只会买自己认为物有所值的东西。现在较好的私立大学通常学费每年4-5万美金,还在不断涨,人们认为值得才会支付,但随着经济不振,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下降,无法支付高昂学费(如同当初房产危机无法支付月供)最后结果自然是不选择昂贵私校。现在已经有不少外籍居民离开美国回到家乡让孩子在家乡上大学。

父母对孩子总是尽心尽力。但做理性的父母在我看来也是养育好孩子的条件之一,我认为,如果一个家庭,有三五十万美金反正常年放着没用,可以送孩子去上私校。但作为普通人家,完全没必要所谓砸锅卖铁就为孩子投钱到一个产出值不可量的私校上。我和我先生都来自普通家庭,我们认为孩子将来怎么样也一样要靠她自己,父母教养已足够,没什么必要为她铺路。替她把路都铺好了,还算是她的人生么?


Kay爸爸:“我再来说说教育本身的一些情况吧:

第一,美国教育这些年来越来越侧重“different learning types”(不同的学习型,大致理论是每个学生如何学习,接受信息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听讲课就可以理解,有的就不可以),所以如果只用一种方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理解。我认为这个理论是有道理的,用多种方式“因材施教”有好处。不幸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理论很多时候其实只不过让很多孩子“feel good”(感觉好)而已。他们会说:“哦,不是我学习不好,只不过我不是visual learner(视觉学习型)而已。”不过是给了他们更多借口。

第二,美国教育还有一大块是“团队合作”。我认为这是完全失败的一块教学,从来没成功过。给你讲讲我的亲身经验吧,所谓“团队合作”通常情况是这样:在这里长大的美国孩子对于什么是可接受的标准感觉完全不同,有的学生觉得得个B或C就可以了。所以“团队合作”的任务发下来,团队里那些标准低的学生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不得不做才开始,然后马马虎虎就算完了,那些over achievers(总是超越期待去完成更多更好的人)比如我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每次结果就是我一个人做好这个项目,帮别的学生得A。

当然,“团队合作”通常有张纸,可以写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什么,但你如果如实写你做了什么什么,别人只是偷懒,基本没做,团队其他人当然恨死你,你也倒霉。所以标准高的人永远是“lose lose”的情况(不可能赢的情况)。总之,“团队合作”实际应用中就是最用功的孩子帮其他孩子得A。

第三,美国教育这些年一大趋势是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多,老师的自主选择越来越少。老师都有一个单子,上面列着必须讲的内容,这个单子只有越来越长,从来没减短,所以老师越来越被迫去覆盖所有测试内容。这取决于不同老师,有的老师严重,有的好些。我高中有个历史老师,上课就是让我们拿荧光笔,说哪行哪行划哪句话,再有哪行哪行划哪句,然后考试都是考划的重点。也有时候先做样题,就是和最后考试非常相似的题目。我特别讨厌这种教学,我认为好的教学是启迪人,传授知识,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听,不知道哪部分要考到,最后考的是你的理解。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划重点,而且还会对不这么明显告诉你考题的老师施压,所以老师越来越受制于测试。

第四,美国教育还有一个趋势,在我说就是家长越来越自私,有个漫画我觉得很形象:第一张是50年代,一个小孩考了F(不及格),爸爸对着孩子说:“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回事?)第二张是现在,小孩考了F,爸爸对着老师说:“What's wrong with you?!”现在趋势是家长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好,如果分数不好,肯定是老师的问题,总是指责老师不对。

我也特别反感上学的时候,每次考完总有学生去和老师争论“为什么给我B/C”然后每天追着老师,就是期望让老师烦到受不了来给自己要分。真忍不住想说:“Deal!(面对,应对之意)这根本是你自己不努力!”

第五,美国学校里有一种风气,“数学是让人讨厌的学科。”现在已经不再是教育,而是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恨数学”就像“每个孩子都讨厌西兰花”一样,反正大家都这么认为,“讨厌数学”才是正常的。所以,中学里,总有学生上课挑战老师“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这些想象的数字?”要老师花时间来辩解证明为什么要讲这个。总在浪费时间。最后我们数学老师画了个表,放在一边,列了好多职业和这些职业应用到的数学。

我不喜欢这种文化。我认为老师不应该被放在需要为自己辩解为什么讲某些知识的位置上。不能因为某些学生觉得自己长大可能去百货公司卖东西不需要某些知识就必须被迫辩解为什么还要传授知识。

Kay爸爸最后的总结是:“我对美国教育想到的就这些。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我是一个高标准的人,我个人对于教育制度有很高的期待,所以你听到我抱怨的地方比较多。其实,总体说来我觉得我的高中挺好,大概有50%的老师都是好老师。我对好老师的定义就是真的让我学到了知识。”

Kay父母还与Eric / Grace夫妇就中美教育进行了讨论(Eric夫妇简介:Eric,生于美国,小学四年级随父母举家回台湾,读完高中以后进入斯坦福,现斯坦福电子工程学博士;Grace,生于美国,小学开始回台湾上学,高中后进入美国大学,现任某富裕学区小学老师,工作第八年。双方系台湾上学时中学同学。)

Kay妈妈:“Eric,你能不能简单概括下你这些年经历中美教育最深刻的感受。”

“我觉得亚洲和美国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态度,根本上在于社会文化的不同。在亚洲普遍尊敬知识分子。在台湾如此,我想大陆应该也差不多,你说教授?大家自然会觉得啊很有知识让人尊敬。在美国你说教授?no body ares。(谁在意呢?)因为美国成功的标准,大家尊敬的,那就是要会赚钱。”

Kay妈妈:“嗯,是的。那具体到学校教育,你觉得两边各有什么优势呢?”

“我觉得亚洲的教育优势在于,它很重视读书,会教你如何读书,让你能把书念得很好。我上了斯坦福以后发现我读书比周围同学都快很多,所以同样时间我就可以掌握更多内容,这绝对得益于我一直在台湾受的教育。但是亚洲教育的问题也在于这点,我有些同学,读书不好,但是比如会摄影什么,很好很有天赋,但因为书读得不好,受到很大压力,一直没有自信,最后摄影什么的也没有很好发展。”

Kay妈妈:“对,因为亚洲在观念上还是觉得读书最重要,所以是一种单线发展,首先,要努力读书,读书不行,再考虑别的。”

“对,其实美国这里也有一条主导的线,就是体育,我也有一些台湾朋友,在台湾上学时学习很差,后来到了美国,但是长大后某天突然发现他们也上了斯坦福之类,就很吃惊:‘What happened?’(怎么回事?)发现很多都是靠体育。所以,如果学习不好,但有别的特长的学生可能在美国有很多机会发展,也有机会上好大学,但在台湾就没有。”

Kay妈妈:“Eric,你是四年级回去的,你当时什么感觉?你觉得这个时间段对你的教育影响怎么样?”

“四年级回去,感觉压力很大,你也知道美国这里小学学不了什么,回去那一年基本什么都不记得了,就是读书读书,我还记得我妈妈专门教我数学(注:Eric父母,早年回台湾后久未回美,最终放弃美国绿卡,定居新竹,均为大学教授。)”Eric想了想,补充道:“其实我觉得我弟弟得到了the best of two worlds(两边最好的东西),他回去时是一年级,所以他国文比我要好很多,他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也可以读,比如看金庸啦;英文很难的哲学什么也可以读。(Eric弟弟,与其兄上同一中小学,大学斯坦福,专业经济学,现在北京,任职研究人员。)”

Kay爸爸:“你们两个什么打算?将来有了孩子会在这里还是在台湾上学?”

Grace:“大学两边都可以,能上斯坦福当然很好,台大也很好,但可能更难考。中小学应该是回台湾上,其实真的要看小孩怎么样,如果小孩很聪明,是读书的料,还是在亚洲更好,学习氛围好;如果不爱读书,可能在美国压力会少一些,然后有特长也会有发展,不会被打压到。”

座谈结束时Kay爸爸总结:“我们希望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当然希望她在工作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我认为美国鼎盛的年代已经过去,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与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相当的经济体。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大。所以父母当然应该让孩子到有更多机会的地方去。”

Kay妈妈:“在有国籍不同父母的家庭中,怎样养孩子不可避免包含了双方关于世界趋势走向的判断。我们意见一致,这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起来以前看北京的一个外国刊物做调查,调查在京居住的外国人为什么选择居住在北京,其中第一条是‘身处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自己会有历史的参与感。’现在美国社会多年生活的经历让我特别理解这段话。社会氛围对于一个人心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却是至关重要的。根本上说,我最希望的是孩子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


美国夫妇:为何送女儿中国上学?

个人感觉美国教育好的地方没学到多少,坏的地方却学的似模似样,前景堪忧啊!

[道兰][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系列第8集:出路
看了这个纪录片加上这么大的问题,我引用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在中国的大学教育之后,你觉得你是精英么?或许这个问题会回答题目的一部分。
1、美国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在纪录片中称为教育产业化,这样的不同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除了全国顶尖的几所大学外(知乎话题经验的标签),没有一个毕业生敢再说自己是精英。这个是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吧,然后再接着问:为什么培养不出精英?巴拉巴拉的就是很多原因了。
2、而我们却在某种程度上感谢这样的教育产业化,至少在教育扩招的这几年,某些教育资源为我们所利用,教育给我们机会。但这样的产业化的结果却伤害了很多人,教育使更多的人贫穷。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回到教育产业化前,我们该怎么做?如果不像生产商品一样生产该怎么办?那么只有缩小规模,等一个教育周期,两个教育周期之后,老师够了,制度健全了,资源到位了再扩呗,那么80后基本现在都不会是大学生。
3、崇洋完全是正确的,确实美利坚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了,媚外却完全没必要,至少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我们国家自己的教育,在学习路上总有一些老师,一些学习经历是难忘的。
4、教育好坏的标准,就是这个民族还有一些人因为他们的知识,他们的才华,人格和魅力为人所尊敬,他们被尊称为精英,而不是他们身上的其他标签,那么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它的教育也是有希望的。如果我们民族没有这样的现象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希望了。

从教育(不谈人才选拔)上来说,美国完爆中国,无法洗地
你看看中国的大部分高中都是什么样的生活节奏。

人才选拔上来说,各有优劣,我个人认为中国比美国好一些,但是也存在明显不足。
美国主要是选拔标准不透明。
中国主要是选拔标准太单一。

美国VP/CPO过来开会,带着他的头号小弟乔治一起 (PS.两位都是快退休的,之前在某著名商业机器任职高层)

饭席间,VP开始痛陈美国的教育体系:尼玛,这都是些什么啊?有一天我和我的小女儿探讨数学,才发现现在的学生连个加减乘除都有困难。我说来,爸爸教你,女儿居然说学了也没用,用计算器就好。乔治啊,你大学毕业那会肯定还是懂我们怎么算数,你退休了,我要推荐你去我们学校当校董。

乔治说,我想起我儿子读书,有一天他很认真的在算乘法,建构式数学,这都是些什么啊?我说,来,我教你点简单的。儿子大吼,NO NO NO,你千万别教我,老师会说我的,他们不让我们学这个。我说,这有什么,能算出来就好。儿子继续大吼,NO NO NO,老师不让学的。。。。。。。

VP 长叹,就因为这事,我第一次去找了校长

其实个人认为VP第二次去找校长的原因更奇葩。有人点赞就更新吧,无耻一下 :)

做为同时在中美两国接受教育的学者,现在又同时在研究美国理科和文科教育,我来谈谈看法。

【文科区别】

中国的文科教育是注重文化传承,要求背诵很多古诗词,古代名人轶事,作文是抒情叙事皆可。从学习中,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从古人事迹中亦可领悟很多道理,事物发展规律。。

美国的文科教育注重实践,注重当今社会发生了什么,如何应对,注重和平时的人际交往和之后事业发展联系(小学就开始有职业规划和启蒙)。作文讲究逻辑和证明。

【理科区别】

中国的理科讲究基本功扎实,学化学课,元素周期表都要背下来,学习物理,各个公式都要背下来,学习统计,重要数值都要背。所以中国学生做题快。

美国的理科讲究应用和论述,不管化学、物理,抑或是统计,都是考试卷子的第一页把所有公式都呈现给学生,题目问你的可能是原理、也可能是应用解题,还会让你阐释解题步骤。

以上是中式和美式教育的不同差别,可以看出中式注重效率,美式注重应用。不管学文还是学理,都是非常享受的经历,文科研究人,解密过程很有趣,理科了解世界,探索精彩无穷。

各有千秋,没法绝对的去批判好与坏的,更多的都是各自的选择吧。中国的教育制度更多的出于对自身国情的设定,虽然缺陷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国情最大利益化而各方面做出的妥协。想做好不是一蹴而就的。钱和资源相比美国还远远不够,相比还差的远,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无是处,这已经是根据现有的资源尽量最大利益化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喷,很多人只是出于对于自身现实的不满,而找借口发泄吐槽辱骂而已,把自己的失败归根于政府或者教育又或者制度之类,虽然这些都有一部分原因,但是绝对不会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那种只会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而自己从不不寻思检讨奋发努力向上的人,接受哪种教育基本上也是废物,就算是上帝也搭救不了他。就如同那个问题如果现有科技文明转化为魔法文明,不努力的学渣永远都是学渣,成不了膜法大师的。
读过中国本科美国本科的娃娃回答一下,先盗用一句话,电影灰姑娘里的台词“正常并不代表正确”,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确有其存在的必然,但这种必然并不意味它的存在就是好的,甚至,在很多地方,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已经不是正常而是非常病态了。我们都经历过排榜排名次,这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对么,但我把这件事和美国同学说,他们惊讶的难以置信,因为这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在美国,老师发试卷必须保正卷面朝下递给学生,如果在老师发卷子期间,学生的成绩被别的学生看到,这个隐私被侵犯的学生是可以投诉老师失职的。但是我们呢?记得高中时我曾经和我的班主任说过,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成绩单分别给每个学生,又不是很难操作,我们班主任说,你希望这样不代表别人也希望,别的同学还想看看你考多少分呢。。。。这样的观点之后也被我同桌确认为班主任说得对。。。。所以你看到了,中国教育,甚至于更大的层面,政治经济,阻力根本不仅仅是现有存在问题的方面,而是人们的思维,如果没人觉得应试教育是不全面的,如果所有人都去默许和接受,如果学生老师把侵犯隐私当作无所谓理所当然,请问,我们的教育现状又谈何走向更开放自由的层面呢?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是怎样的?还是说中国就不适合美国的教育模式?如果你翻开中国近代的教会大学,比如p大校园真正的主人燕京大学,就会发现,那时校园里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接轨世界的学术成就,真的不是中国人没创造力,也不是中国人就是笨,同样的中国人不同的培养结果,原因不正在培养模式和体制么?我们的教育行政化太严重了,学术不独立,官僚氛围太浓。
还记得我的高中,即使是尖子班,同学之间为了成绩勾心斗角失去童真,学校老师唯分数为上帝,每年清北生各大媒体报道巨额奖学金海报照片,就差立塑像了(貌似有的地方已经这么做了),请问这是教育么?这是竞赛,是你死我活,甚至是集中营般的期许高考结束时的自由,可唯独不是教育。
司徒雷登校长曾说,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passion,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在于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和包罗万象的图景,在于解放人的灵魂,在于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可我们的学生,迷茫,缺少梦想,遵循父母意志社会潮流放弃个人兴趣甚至压根不知道兴趣在哪,我们将极其片面的一元化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阉割,慎于谋杀,试想,人和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和特别的,学校本该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可为什么我们要用应试,用分数,用唯一的标准,通过题海,通过八股的高考作文,用一个模子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样子?不去解放一个人成为本来的样子,千人一面,无异于谋杀。
教育,正在于挖掘每个人真实的自己,每个人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你没有对手,因为你的对手就是你自己,你成长努力都与别人没关系,你不会攀比不会比较,因为你的选择是你自己的事情。竞赛,莫过于把不同人赶到同一条道路上赛跑,同样的终点,唯一的标准,阉割的个性,每个同行者都是对手是比较的刻度,因为这条路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这条路属于制度本身。
这不是一个愤怒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伤感的。
好与不好本身就是一个normative question,而不是一个fact。你如果从中国的国情来看,首先人口众多,地方无法保证素质教育的公平性,应试是非常公平的选拔方法。而刚从贫困中出来不久的我们需要的是经济发展,是要拿命去博的,只有拥有极好抗压性并且具有竞争精神力的人才能做到,那么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教育就是好的,因为高考中考这样千军万马过大桥的考试很好的锻炼了人的心智,挑战毁掉他们又重新建立他们,这个过程磨掉了许多人的棱角和浮躁,为他们参与这个国家密度极强的竞争发展作了准备。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有个问题,第一世界一样有经济发展,为什么他们有素质教育呢。北美这边的素质教育仅仅在初高中,排名靠前的好大学,是地狱,你以为国外大学好毕业吗,太天真了 !是好进,可是想出来也难啊!!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差点抑郁了,素质教育真的跟大学衔接不上,不论是抗压还是课程,到时发现国内来的同学习以为常的该干啥干啥,不过好歹我过来了…要命。感谢父母把我很小送出国,让我有了一个快乐的少年时光,但想要过好日子还是得拿命学习。学校里真的有拿命拼的人,什么考前红牛不睡觉就算了,还真的有为了高分非法嗑ADD的药,我自己也因为有段时间压力过大磕了安眠药第二天喝红牛去考试的………唉,想卓越的话哪里都一样…………………

巨婴问题,人生的折腾越晚就越大:好学生在中学听话、高考选专业迷惘、大学里纠结、工作后“撕逼”。应试教育节省的教育资源又被毕业生转行浪费了。大学生创业更酸爽,投资人买单。

这还算好的,老一代计划经济包分配的螺丝钉到了更年期熬成领导了之后挥舞着巨大的机器勾心斗角。还有日韩的教育和年功序列制,巨大的机构做出中二的决策(如东电处理福岛核事故)。

美式教育里把人走向社会化的折腾过程低龄化,把中小学搞成无聊的人际关系斗兽场(《黑客与画家》骂的那种),保证了18岁成年的人都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否则早已被玩死)。

这样日后由于反悔和冲突带来的人为损失最小化,所以走的更直、更远。历数美国IT业巨头当中,由应届毕业生联合起来创业探索人类从未达到过的领域是一种常态。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中国教育不好?

因为它确实不好。


美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先说关键词:自由度。

楼上有个匿名用户,它转发的文章很可笑,家长疏忽于教育,怪美国的学校不好。而那个kay的妈妈,她所要的成就感,那她回去要去上人大附中这一类学校,老师又好,同学又天才,作业布置内容合理,学习氛围竞争氛围强自然杠杠的,你让她来我大安徽的卢江一中试试看,信不信三天让她哭爹喊娘,一个月把她培养成面瘫。

还有所谓集体主义,我其实真的很怀疑她是不是北大出来的,好歹肚子里进了四年墨水,居然这么喜欢集体主义,不如来我铜陵住算了。集体主义的环境下你永远不要相信规则,只能去摸索潜规则。找工作不看你能力,看你关系,办房产证人家先把找过人的那些人的手续办了在办你的,有时候人家心情一好打个两个小时电话你敢叫一声试试看,保证不是人家公务员辞职而是你被轰出去。集体主义抱团在一起的人最终迎来的命运就是等着外界的资本铁蹄压境,然后大家集体穷,最后跟狗一样的所在贫民区,然后等着推土机压境,等着政府翻新贫民区。放心,集体主义里面不是每个人命运都那么凄惨,那些平时背着集体主义偷偷摸摸有自己小动作的人,临了你才垂死病中惊坐起:操,怎么你小子没事情。

看到了吧,虽然从长远看教育是经济问题,其实教育就是社会问题,整个社会氛围,你的父母老师乃至你看的媒体像是一个大圈包住了你。家长是这样的家长,到哪里都不如回中国。

中国的教育,终究绕不开一个问题:高考。然而高考又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离不开高考,高考是如此的严格,审查也是如此的严格,高考以外的任何一个考核制度都防不住资本钻空子,只有高考才能避免于清华北大的学生全是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情形。所以对于高考,我的观点在于:我不赞同它,但是我暂时想不出更好的考核制度,所以我不会说取代高考。


然而正如所有病痛都有其并发症,高考也有其并发症。那就是:全部,all,围绕着高考运转,导致的病态教育氛围。你的十八年,只有两个字:高考。这是大形势,我不希望有什么北师大附中,华师大附中的反例。在这中间,家长不是xxx的家长,而是高考的一名学生的家长;学生不是xxx,而是高考的一名学生。只有少数的家庭能在其中保有自我,讽刺的是这样的家庭往往都是高知,富裕的家庭。看来如今这些高考的失败者以后的孩子还是打洞的命。

美式教育好,好在哪里,好在自由度,它决定了教育是家长,孩子自身,学校三大因素的综合结果,这其中不仅是学校,家长孩子自身也要投入心力于孩子的成长。事实也正如那篇文章里所述,学校在其中往往还真起不到什么正面效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简直是一个脏乱差,妓女遍地,然而还是出了达芬奇这样的天才。当然有人会说那你让其他人怎么办,废话,是我让他们脏乱差的吗?近现代的遗毒降低了人的智商,让人们变得怯懦,愚蠢,至今还有一大部分人觉得人不要为自己负责,像个畜生一样被上面圈养着就可以了。你看那文章里,说的可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我们暂时仅聚焦于科学领域,中式教育的核心高考注定了让这些领域的领军人物只有可能出现在985,高考的高分者,注意哦,只是可能,大学教育的诟病处我就不在此多谈了。而高考中那些失败者,没有了高考的鞭策,如同废品一样,只有极少数能脱离废品行列,通过考研,出国,或者进入社会摸爬滚打。注意,这不是所谓的给了大学生自由,而是加工失败以后当作废品丢弃,不要混淆其中的概念。你让一匹马跑了十八年的四百米跑道,它知道什么是高速公路吗?

上面所有的美式教育的多元化,因材施教,归根结底都是自由度,这不是仅仅一个教育方面能改进的,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氛围(注意我不是说灯塔国自由,我也不认为但这是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通过啊,我去美国就能解决的,家长是这样的家长,学生是这样的学生,到哪里都白搭。关键之处无非就是家长和学生本身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使得自己不要被高考完全套牢,你要没这个觉悟自己是天才那为什么还要在炮灰的道路上如此努力的奔跑呢。也有人说哪有那么容易学习压力这么大那我有什么办法,我又不是老师。

有人说啊,时代变了吗,90后情况一定会改变的。这方面我不敢随意否定但我抱悲观态度,90后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溺爱环境使得他们受挫能力极弱,你们看到90后很自由,嘴上行为都很自由。然而那自由虚弱不堪,没有人思考过自由背后所要背负的使命感以及它的害处,脑子里面的弹幕都是“哈哈哈你们这群傻x都没老子自由”,这样的人被辅导员一通萝卜加大棒就成了学校的乖狗狗。多年以后也就是看跳楼起哄跳下来,到路边碰瓷的那一群货。各位也请别因为这地图炮头脑一昏就balabala,你们要能坚强一些我比谁都开心。

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我们回归最本质:就是一个孩子能最大化他的潜力,或者相较下两种教育,哪一个教育更能发挥孩子的潜力,哪一种教育就更好。


但是这有个矛盾的地方,我不否认有人就是适合中式教育,也确实有一类人就是靠压力驱动的,他们又没有罪,然而中式教育下却很难容得下那些不需要压力驱动而成长的人,他们甚至都不适合当今社会的评价体系,然而中式教育却愣是把它们加工成了废品。乔布斯还吸过毒,可见小时候也不是个安分的主,这要在中国估计就放到网瘾治疗所接受电击治疗了吧。说实话如果中国的人口基数是美国的好几倍,黄种人又不是天生比白种人笨,怎么就诺贝尔奖就不能也多上几倍呢,不说现在,40年以后我们这些人也差不多到那个年龄了,你们相信到时候会多出几倍吗,排除脑子里面中国最强,中国第一的口号,你们想一想,是什么能导致40年以后中国有那么多诺贝尔奖,难不成是为爱发电吗。。。

说实话,高考对那些六亿农民,他们连网都上不上,他们还真就只有高考这一条出路,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才有多样的可能性,哪怕是个二本呢,那也是种区别于种一辈子田的可能性。可是能上网的你们,真的就那么需要压力驱动?要知道如果压力驱动达到一定范围,那就要换个词了,叫奴性,不打不听话。

以上。

美式教育相比于中国目前的教育。终于能够让掌握话语权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不需要和中产以下的穷逼挤在一起上学,高考了!

这里的中国目前是指2008年以前。






为了防止被斯比,补充一下。
动物界最完美的社会模式,我想莫过于蚂蚁社会了。
淘去没有用的体系,每个蚂蚁都有属于自己的分工。很高效,很稳定。但是工蚁没有任何权利,从出生到死亡。一旦出生成为兵蚁,就自然比普通工蚁地位高。不需要每天辛勤劳作,只需要付出生命去保护蚁群。而还没有出生,便被指定为将来蚁后的蚂蚁,其天生就是精英。
但是,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如此,人们都有希望上升的诉求。所以,如何保护未来的人成为某个阶级?如何不会成为工蚁?
没有成为或者即将中产阶级的人,希望阶级不要固化。希望通过教育成为上升的渠道。而已经成为的,则希望关闭这个渠道。所以,在教育改革上的争斗,一直未停。

我小学的时候,没有学区概念。一般都是,就进上学。所以,小学的时候。一个班里既有县委一把手的儿子,也有普通农民的孩子。既有全县首富的大公子,也有父亲被抓的家庭。
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按学区入学了。那个时候班里面是,既有每天和我去游戏厅玩的全校第一,也有一起去的倒数第一。既有房地产大亨的千金,又有起早贪黑卖豆浆的“穷酸”。
到了高中,呵呵。既有从外地来的“少数民族”,又有已经是北京户口的“高材生”。既有体育强人的国家级运动员,又有多才多艺的特长生。当然,这个时候我们不在一个班。人家们属于“火箭班”,我们属于混吃混喝长身体的“放牛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中国的教育分科,原本就是原自苏式,为了快速培养适合工作的各种人才。
而现在则开始明显成两极。一方面是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被某一个群体垄断。


鼓吹美式教育的,往往都拿出什么学霸语录祭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学霸都说中国教育不好,需要改革。
其实人学霸想说的是,老子这么牛逼,当初居然还的和这些渣渣一起挤高考。虽然他们确实不堪一击,但是他们不配!

全面地,从宏观介绍差异的一篇文章:

1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Posted on June 1, 2007
This analysis is being prepared for a presentation I am going to make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Harbin, China on June 22-24. I would be interested in receiving your observations, comments, questions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practices.
  1. Class Size is the fir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at the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level. Teachers typically teach two classes (in an 8 period day) with from 55 to 65 students. American secondary teachers typically teach five or six classes with class sizes ranging from 25 to 30. The Chinese teachers use their non-teaching time to grade papers and to prepare for their classes, except for the head teachers (banzhuren) which will be explained later.
  2. While Americans think the "cohort" concept is innovative, China has been using it for decades. Throughout China, students beginning in a school are put into classes and they stay in those classes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entire time they are in that school unless higher test scores permit them to move to a more advanced grouping. Understood in the Chinese system is that this group of students will learn each of their subjects together. In America, students are not grouped into such classes. Instead, the 30 students who are together for English class will be randomly split up into any of the other subjects for the next period and the period after that, and so on. The next year, the students are totally mixed up again into different classes. Occasionally, the same class of students will take two courses together, such as English and history, but that is rare. The Chinese carry the cohort concept into the university level as well. My four classes of students stay together for all of their required courses the whole time they are at university.
  3. Chinese students stay in the same classroom for their main classes and their teachers come to them while American students change rooms every period and the room belongs to the teacher. Thus, Chinese students don’t have hallway lockers. Students sit in the same seats for each subject and keep their materials in a shelf under their desk top. Many students have cloth covers for their desk and other means of making it "homey".
  4. Chinese education is built on what Americans call "looping". The teacher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ntering class will also follow their same students to the next grade level and the next. In America, it is very unusual for teachers to move with their students from one grade level to the next at the middle school or high school level let alone to loop for the entire period of time the student is in that school. At the primary school level, students begin in grade one with a teacher and stay with that teacher every year they are in primary school. My university students reflect on that teacher as being so very important to them that they really didn’t want to leave them when it was time to go to middle school. American teachers,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specialize in the curriculum and content for a particular grade level and then stay at that level. Sometimes, teachers who want to teach older students will ask to move to a higher grade, but then that teacher would typically stay at that level until retirement. That practice means that in America, subject matter and teacher preference might be valued more highly than student needs or student learning.
  5. Another significant struc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schools is the concept of head teacher or "banzhuren". The banzhuren takes additional responsibility in delivering instruction, supervising their specific class of students, and in knowing their students and the families of the students and in communicating with those families. For less than 200 yuan per month more, the banzhuren will arrive at school prior to 7:00 a.m. to prepare for the day and to work with early arriving students. The student day at the middle school ends at 4:55 and the teachers leave shortly after that. The banzhuren will not only teach her specific class that she is in charge of but will also sit in on many other subjects throughout the day so she can monitor the progress of her students with other teachers, counsel her students, and contact the parents of those students if necessary. The banzhuren will monitor her class during lunch and nap with them after lunch. One banzhuren told me that she is like a mother to those students who don’t have the parental support they need. In addition, a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Junior Middle School (LNUJMS) thebanzhurens are expected to visit the homes and families of half their students sometime during the first term and the other half during the second term. These visitations would take place on Saturdays or Sundays or on holidays. The banzhurenwill, after three years, receive a bonus based on the academic improvement of her class. In America, the individual teacher is expected to make parent contact when a student misbehaves or is not performing at a satisfactory level.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s there is also a person called a guidance counsellor who will assist with parent contact. However, the guidance counsellor will have a case load of 350 to 500 students and she often must resort to group counselling sessions.
  6. The Chinese believe in merit pay and in using student test scores for teacher evaluation. For example, when the 9th graders leave middle school they are tested to see which high school they are qualified to attend. Since the same teachers have had those students for three years, they compare their entry score to their exit score. The classes that showed the most academic gain resulted in that banzhurenreceiving a bonus that might range from 3000 yuan to 6000 yuan (one month or two months pay). The same is true at the high school level. On the other hand, a teacher whose students did not show growth will be evaluated accordingly. At LNUJMS, the math team won first place in the District math contest. As a reward, the four math teachers split a 2000 yuan bonus. The teachers I have talked with like the bonus system. So for years the Chinese have been doing what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s have been advocating and our teacher unions have been fighting.
  7. Discipline in Chinese schools easier than in American schools. For example, at LNUJMS, I was surprised to find minimal student supervision during lunch and between classes. One administrator and one teacher were in the hallway and no teachers were in their classrooms. The other teachers had gone to their offices to meet with students for academic or disciplinary reasons or for a rest between classes. In America, the time between classes is as short as possible, three, four, or perhaps five, minute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move from their classroom, go to their lockers to get materials for their next class, and then move to that class. The American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be in the hallways during passing periods because that is when fighting and other misbehaviors occur. It is nearly impossible to even imagine a 10 minute passing period in an American school.
  8. Chinese students are very respectful. When Chinese students recite, they stand; when students hand in a paper, they use both hands as if they were making a presentation of the paper to the teacher; when students refer to their teacher in writing, they often use terminology such as , “Our dear teacher.” In interviewing thebanzhurens, they commented that is their duty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do well in life and how to be a man. University students, when asked to recall their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years often speak of their teachers in very exalted ways telling how much their teachers meant to them.
  9. Chinese students play active and important roles (zhirisheng) in sweeping the classrooms, scrubbing the steps, serving meals, being class monitors, and helping teachers. Student monitors can be seen wearing special armbands in the hallway, watching to make certain students are doing their twice-daily eye exercises properly, providing leadership on the marching field, watering plants, empty bins, cleaning windows, helping to distribute the daily lunch, and so on. Students always seemed to be carrying out their tasks very seriously and in good humor. The student monitor system is utilized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as well with these appointed students helping the teacher in making copies, distributing and collecting papers, contacting classmates and so on. Like the concept of banzhuren, the concept of zhirishengcannot find its English equivalent due to the different Sino-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s. Most Chinese schools are operated on the zhirisheng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clean classrooms and schools.
  10. Chinese students buy their textbooks each year and the textbooks are soft cover and relatively thin. The textbooks I looked at had a 2006 copyright and I understand that they all have recently undergone revision. The cost is about $1 for a textbook and $2 for a workbook that accompanies the textbook. Students make heavy use of highlighters and annotations in their books. In addition, the textbooks often have moral lessons built into them. For instance, when a particular scientist is highlighted, aspects of his/her life that are exemplary are extolled, such as hard work,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overcoming obstacles, etc. On the other hand, American textbooks are hard cover, updated every six years (at least in Indiana), and are rented to students. Students are not allowed to mark in their textbooks in America.
  11. It almos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curriculum in China is standard nation-wide and that students have few elective choices. National goals, national curriculum, national expectations, national exercises, and even a national class schedule are all built around the Chinese Education Schema that is based on centuries of tradition. In America, education is primari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ate governments. Counting Washington D.C., there are 51 separate governments that give direction to public schools. Further, except for Hawaii, states are divided into school districts that also have certain autonomies. Indiana, for example, has 292 school districts, 292 different teacher contracts, salary schedules, and sets of working conditions.
  12. Deeply embedd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s the examination system. Since the Song Dynasty (960 AD), the Chinese have relied on the examination process to identify their governmental leaders. Now the examination system is used to determine which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ble to attend. These national exams were given on June 7 and 8. Local middle schools were used as test sites and tho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d a two day holliday. The test is of such great significance that parents rent hotel rooms nearby so their student can have a quiet lunch and take a nap. I saw one hotel with a big banner wishing students luck on the exam. Students will take either the liberal arts test or the science test. For liberal arts students, the first test, Chinese, was from 9:00-11:30. Students were dismissed and came back for the math test from 3:00-5:00. On Friday, the schedule was the same, with the morning session being geography, politics, and history and the afternoon session being English. The parents filled the street in front of the school and anxiously awaited students coming from the test sites and wanted to know how their child did. Taxi cabs even offer free service to these students to help them get home or to the testing site. My friend Kevin’s uncle took time off work to drive Kevin to the test site, pick him up at noon to take him home, then bring him back. It is huge deal!
    (原文:slkchina.wordpress.com/

谁说中国的教育“不好”,请先自省一下有没有推卸责任的心理活动。中国的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比如最令我遗憾的大多数学校对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缺失。但这算不上致命,对下一代的教育终归还是要回到家庭教育来,该怎么配合学校教育、扬长避短,才该是每个做家长的好好思考的问题。

从小就被送出国的孩子,也不见得就一定比一直在国内成长的孩子优越到哪。知乎上这么多甚至能让人敬佩的所谓好知友,难道都有接受过国外教育的背景吗?自己种花养草,浇多少水、施什么肥,多数情况下是不是还靠自己掌控?
上面说的都很全面深刻,我就说个具体点的。
目前中国的高考录取是按照总分录取,比如小王高考数学考了100分,语文考了110分,英语考了110分,理综考了220分。那么高考总分是:540分。小李数学考了145分,语文60分,英语60分,理综200分,高考总分475分。如果二者都报同一所学校的数学系话,小王会优先被录取,小李可能会落榜。你觉得他们谁更适合学数学,谁能更容易学好数学?目前在中国高考考生中里,类似的情况很多。
这里涉及很多问题,比如不同科目的分数的单位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直接相加算总分等等。
不想长篇大论,其实就是一点。
学生在学校到底该学什么。
离开了教育初衷的教育jiusshib的教育。有几个人会是因为兴趣学习一门课程?有几个人能鉴别好书坏书并读下去?有几个人有完善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有几个人会相信思政道德课上的道理并进行自律?
我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考上了一个普通的本科学校,十几年的学习生涯,让我对中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我有很多同学都没有念完书,直接退学,他们不是选择了当兵就是外出打工,或者在家里混日子,等到现在的时候他们大多数已经结婚生子,在我的家乡过着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高中时候同学们都努力的学习,那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努力学习,等上到大学就好了,等我考上大学,过着慵懒的生活,慢慢的就被别人落下了,我在努力的思考我的人生,在回忆我过去身边的人和事,发现其实我们这代人的人口基数实在是太了,国家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起步阶段,教育是在摸索着前行,而国外有着健全的教育制度,他可以为学生们创造出适于他们发展的环境,而我们国家是为了国家能更好的发展,能培养起来大多数基层人员,为国家的建设增添力量,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够脱颖而出,所以造就了现在遍地的大学生,其实这样对国家的发展也是好处,这些大学生虽说不能创造出很大的价值,不能得到多少国际大奖,但是整体的国家素质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等到我们的孩子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我想也会像国外那样接受先进的教育,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整体素质,整体实力也会很快上一个大的台阶。
而我,并不抱怨我曾经的教育,并且而且要感谢我所接受的教育,我一路走来,看着身边的一切,我说我很幸运。
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以人为本,不懂因材施教,不懂唯心主义,很多老师根本不会去引导学生去怎样学习,而且偏见,好学生就是好学生坏学生再好也是坏学生。

中国的教育,学学学
美国的教育,边做边学

美国教育的不足,是多元化不足,(查理芒格的观点,中国教育多元化过么?)
反正我是来到美国才开始喜欢学习。
就拿数学来说吧,在高中我们班“幸运的”摊上了副校长教,然而老太太啥都不会,我们唯一学习的方式就是自己做题ˊ_>ˋ
出国以后这边的教育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一个定理为何长这样,换几个条件会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我们需要它,我们平时要怎么应用它,这些都会在课堂上提到。完全满足了我这样的好奇宝宝!
大便拉完了mark一下想到的其他条目,以后补上。
1 美国教育不求速成,微积分3学期教完,更能慢慢培养兴趣。
2 尊重学生diversity,不会强求只喜欢文学的学生上很多大数学;也不会强求只喜欢数学的学生背一打历史。而且自由度高,比如本科生就可以很轻易地跟phd一起上课。
3 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平等地讨论问题。
4 尊重,没有人会嘲笑你的问题,不像中国,你打错了老师带头鄙视你。
5 学校资源丰富,我们破州立大学都能到处是电脑,还有各种服务学生的组织。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和模仿,还有填鸭式和启发式,大道理说起来大家听得空洞,我想说的是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下,中国教育怎能独善其身。我就举几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吧,以高等教育为例:

1. 大学成为必经的过程,而不是价值的积累。我们都习惯了高中好好准备考好大学,大学毕业找好工作,理所当然所以大多数也就按部就班。在美国大多数大学生可以换学校专业,可以到外面修学分,可以停学两年工作回来继续。我合作过的最好的一个美国学生,原来学艺术现在搞机器人,就呆在实验室,没工资也不是为了学位,就是在那里一呆3年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起合作的有退役的警察拿国家补助40来岁得因为对汽车感兴趣参加这个项目组,有阿富汗下来的士兵为了解决路边炸弹问题的,也有世界各地来的留学生,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在一起共同推动一个东西,经常能碰撞出非常多的思想火花,很多人不是为了学位也不是为了工资,就是兴趣爱好,他们并不觉得大学就高人一等,就理所当然,只不过把这里当成一个价值积累实现的地方,大学和其他工作生活经历一样,就像生活中的超市,你不是非要去这家超市而不是那家,来大学的目的就是这超市比别的好而已,否则他会有其他渠道实现自己价值。想想我们按部就班大家同龄人,经历差不多,思想差不多, 按部就班完成大学这个任务,被关在校园环境下天天讲创新,创新成了更多的拍脑袋,无根之木啊。中国人真的不能创新吗?看看被很多人看不起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山寨手机,固然毛病多多,但是在第一线根据实际需求来的创新,比关在校园的创新至少好多了。

2. 基础知识和学以致用。中国人来了美国都觉得美国人数学差,确实,心算能力很多美国人比中国人差远了(当然顶尖的美国人这方面一点不差)。大部分中国人学了10来年的数学,最后用到的就是算算数字,买菜买车买房都要用,也算学以致用,其他还有多少人用到多少。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一切都是数字说话,诸位多看看NBA的肯定知道NBA对于数据痴迷,美国人工作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对于数据的狂热,在数学的学以致用上,至少美国教育在这点上好一些。

3. 价值观。这个宏大的责任本来不应该是教育承担,社会如此,教育难道能独立于社会?正是教育教着和社会生存不合适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两者才显得这么突兀。脱离社会成为必然。

随便胡说点,仅供参考
评价教育好坏的一个基本点就是看它是启智的,还是愚民的。中国的教育,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手段,都散发着浓重的愚民味。
我从小到大认真学习了10多年。到了大学发现自己是个傻子。懂了吗?

我的看法:读一篇文章之后,中国教育要求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段落大意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至于你的想法那是不需要的。而美国教育则要求写你的看法,你有什么观点,如何证明你的观点。

评价:中国教育是让你大脑退化的教育,你只要大学毕业乖乖到富士康安心打工就好了,别的千万不要瞎想。美国教育,是让你有自己学会思想的教育。

我在中国读到高二,美国又读一年高二一直到研究生毕业。
我不是教育专家,说不出教育术语,我在这里只说基于我经验的的主观感受
首先我要先阐明一个比较客观的我的观点,就是:教育是家长的事儿,随后才是学校的事儿。家长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素质(各个方面)。 咱们这里,只谈学校的事儿。

说到学校,还要再跟大家讲个事实,美国大城市公立学校非常差劲,因为孩子们家庭普遍穷,就像中国农村希望小学是一个道理。 不同的是,美国学校质量低下主要因为生源不好,中国是因为资金不行。 请不要拿个别的说事儿。

美国教育育人,中国教育应试。
中国应试的缺点一堆,上了大一就把初高中很多知识全忘了,这个不过多讨论。 优点:所有人都在积极的爬社会楼梯,所有人都有要改变命运的信念,这样其实客观的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比如一个小时候不懂事儿的聪明孩子,逼着学习,后来考了好大学,领悟了)

美国教育的育人我觉得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直观来讲,这边的高中毕业生的成熟度远远大于国内最顶尖大学毕业的臭傻子们(请原谅我这么说,我是真被国内应届毕业生气死了)。不但谈政治,懂做人,还能知道自己这辈子要怎么活。 情商就更没的说。 这些高中生,只要是认准了,我要去好大学读书,那他们将来都是大学里面的学霸。举个例子,我高中班上有个男孩热爱数学,以后想搞数学研究。 当时我们亚裔的数学完全就是碾压黑白小孩。 但唯独这个孩子,跟我们一样,从来都是A。 到了高三我们学的好的要学大学课程,微积分。 我一上课傻了,没学过啊,老师讲的贼快,完全跟不上,再看天才,兴奋极了。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初中开始学了四五年的东西,人家上一学期课,就跟我们一个水平了。
顺便讲一句,我高中同学里,就有因为参加音乐课而选择当歌手,后来出专辑的。 也有因为跟我们亚洲孩子学足球而后来去大学里面当足球队长的。 也有高中毕业了,就迅速选择了安逸生活回家种地的。

美国大学是给天才开的,中国大学是给校长开的(后半句有点扯,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是给谁开的)

前面提到了,选择大学的美国孩子,都是看清了人生,给自己选的道路。他们非常明白这几年的学习在人生中的意义。在中国大学生天天逃课打DOTA的时候,美国大学生会把每一堂课的各种内容吸收到自己的人格中去。 打个比方,你跟上过一堂哲学课的美国学生聊哲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对孔子的研究比你深。 我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历史老师问我中国第一个皇帝姓什么。哈哈,你们人人都答得上来么? 他妈的,我姓刘,当时我没答上来,我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么大知识量的摄入,是必须要靠兴趣和天才才能完成的。 所以我们才看到大多数的留学生只在美国读个研究生。 而我当年做HR的时候,看见只来读研的,一个都不要。要是读了本科的,学校再差,都会给面试机会。 (因为当时我在中国公司需要中英文,没法请老外)

我在美国认识的朋友,没有没打工挣过钱的。 他们清楚的知道钱是怎么一块一块挣出来的。家里再有钱,上学开捷达。 而我大学里认识的中国留学生,一个个低能的吓人。举个例子一次一帮留学生吃饭,我也在场。吃到一半某人说起被警察pull over(在美国,出现开车违规警车会直接把你叫停然后开罚单,严重直接带走)。其间好几个人不知道我们在谈什么。后来他们恍然大悟,原来美国开车也不能超速,而且警察还会直接抓人(这几个人都来了好几年了)。 扯远点,加州那几个虐待同学的傻孩子,不光是因为残暴,更多的就是低能力。从来没接触过社会,不懂法律的含义,更不计后果,没有责任意识。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 太罗嗦了。 两边教育各有利弊。 但是中国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平均的现状是难以被忽视的。人人都想像高晓松一样,先去四中学知识,后去清华找理想。 但是太难了。。

说一点自己知道的吧。我在纽约学教育,对美国教育系统算是略有了解。出国之前,我听到的评论大多都鼓吹美国教育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和好奇心、自主学习能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等等等等,总之比国内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听起来更有趣,也更注重个人的价值。但实际上呢?我只能说这是过度美化的结果。答案里大部分都是讨论大学的情况,美国大学确实有很多做得非常出色的地方,但是K-12(学前班到高中)的问题很多,而且其实两国制度的差距在缩小。

首先,全美国之前都是各州制定自己的制度,但后来这种多样化变成了一种问题,学生一旦转学去其他州,就很有可能跟不上或远远超过当地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因为每个州标准不一样。举个例子,衡量英语的literacy level(读写能力),可以被分成novice, intermediate, advanced(初级中级高级),然后一个小孩在德州是intermediate,但是谁知道德州的intermediate什么水平?这个孩子到了纽约可能就是advanced。可是孩子还是读同一个年级,完全没机会得到本应得到的学习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09年美国实行了common core standard,也就是全国统一标准,详细规定了英语和数学两科里每个年级学生应该有能力做到的事情,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阅读时应当做到从给出的材料中寻找答案(CCSS.ELA-LITERACY.RL.1.1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key details in a text.)。这个标准强调学习应该以研究能力出发,并且应当在英语学习中有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也就是说不是只学习语言,而是有具体的内容,比如历史和科学,都是经常被要求融入到英语授课中的科目。五十个州中有四十二个都施行了此标准,然后根据标准修改了各州考试。乍一看非常合理,但是仔细想想,这不是和国内很相似了吗?因为要达到这个标准,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放弃许多东西,转而注重培养此标准中要求达到的能力,从而取得好成绩,这就导致全国的学生学习一样的东西,不停地做各种能提高相应技能的练习题,考前也是各种刷考卷。

第二点,是关于学校的选择。这里主要说公立学校。公立一分钱不花,还可以拿到免费的午餐,算是一大福利。学生上小学和初中都是根据学区而定,也就是住在哪个学区就会被分到哪个学校。申请高中的话,是填写一个表格,列出12所你想上的学校,然后对方会进行筛选。筛选一共两轮,第一轮大部分人都会被至少一所高中接收,但是如果你没有,就必须参加第二轮,这一轮很多人就会直接去学校套瓷了,但第二轮也哪个都没中的话,就会被随机分配,有时候会哪里也没分到,这个学生就没学上了。除此之外,纽约还有八所specialized school,是为顶尖的学生准备的,学生要参加统一考试,通过之后再参加面试。这个系统很复杂,为了挑选这些学校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没有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很难实现。纽约移民又很多,家长和学生语言不过关,根本搞不懂这个系统到底怎么回事。私立和charter school(公立,但是自己制定标准和政策,不用跟着教育局走)没这个问题,个人申请就好,但是要花钱,学费基本是一年四万五到五万美金左右,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很多工作一年才挣这么多,比如教师(起始工资$45,530 ,学士学位,无教学经验)。顺便一提,公立的免费午餐和国内食堂简直不能比,天天就吃薯条酸奶豆子,吃不饱还营养不均衡。

第三点,不平等。上面也提到了,有钱就上私立,没有就在公立呆着,然而两者的差距并不在师资,而主要体现在其他资源和公私立标准上。公立学校的老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加上公立工资更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资力量,而私立都是根据自己的标准需要招收老师,所以什么样的老师都会有。但是公立一个班可能有三十多人,一个老师负责五六个班,不太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心理健康,很多老师一学期下来连学生名字和脸也记不全。私立的话,一个班基本有十几个人,很多课程甚至只有三四个学生,这种情况下,老师的策略非常不同,虽然有的老师也会聊天聊半节课,但是如果有心,教出来效果基本可以保证。公立高中还要参加考试(regents test),通过了才能拿到毕业证,所以为了通过这些考试又会花费很大精力,老师上课的重点也在于怎样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倾向于启发他们,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最不平等的地方,应该体现在大学申请。无论公立学生的成绩有多好,大学招生时首先会倾向于招收私立学校的学生。而大学招生除去成绩,还很看重课外活动、志愿活动、推荐信等,这些对于公立学校的学生更难,因为没时间,更没有钱来培养兴趣爱好,来动用关系(不是说走后门,而是家里亲戚朋友如果有名校毕业生,推荐会非常有力)。就算这些标准都符合,也未必交得起昂贵的学费。所以学生的社会地位是僵化的,连拼命学习都没什么机会改变命运。

美国教育还有许多奇怪的制度,比如inclusive classroom(融合教育),他们不靠学生的水平来分班,而是所有水平的学生,加上特殊教育的学生,全都混在一起,然后培训老师来加强differentiation(差异化)的能力,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技巧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比如给学生留不同的作业,或是一组学生学怎么写梨,另一组学怎么写苹果,但是大家都学的水果),但是这种策略不太现实。

总体来说,美国教育给出了很多非常美好的设想,但是无法实现。
最大的区别,是填鸭式。
国外,老师永远不是教你。所有的问题都像是一场讨论,不停的用例子,来引导你思考思考,最后由你来亲自说出那节课所讲述的理论,大课讲述理论,小课负责探讨消化,一场众人参与的头脑风暴。
经过自己思考,讨论,辩证的过程所学习得到的东西,你是永远不会忘记的,长年累月的这样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培养。
我试过一节小课,45分钟,老师各种的举例,聊天,可我们所说的就是给不到那个点,老师依旧循循善诱,我特妈最后都想翻桌子,明明可以你一句话硬塞给学生,可是却就是要通过45分钟绕这么大的弯让我们自己得到结果。这就是区别。他们培养你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老师尊重你的每一个想法,你的每一个奇思妙想都值得讨论。鼓励每一个人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出口,允许任何声音的存在。所以这是创造力的源泉。
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互动尤为重要。
不说教育的区别吧,我更感谢的是那份平等,和被尊重。让我毕业工作后,不依靠任何人,自立,负责,认真待人。
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如何培养孩子对知识感兴趣。国外有无数的动画和动图,用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生动简单有趣的介绍知识,让孩子很清楚的看到学的知识能用到哪里,国内这种教育性质的动图实在是少的可怜,很多人学了很久的力学也不知道汽车手动挡的原理。再看看youtube 和优酷的差距就知道了。我是学机械以及工程方面的,可以说在youtube上能找到一切我感兴趣的跟我专业相关的视频,优酷就呵呵了,除了恶搞跟韩剧还有什么?而且从小受到的文化教育总是说读书是苦差事,只有吃尽苦头才能学好知识,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吃苦?这从根源上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二是学校跟分数挂钩太深,跟生活太远(现在应该有所进步),单纯分数激励的反馈机制首先片面其次容易造成反效果,分数低的孩子容易失去信心。而生活激励(实际项目激励)则不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应该在同一个平台比较。学习是需要反馈的,如果你能用学到的知识亲手作出一个产品那你受到的正反馈是不可估量的。这会极大的激励你继续学习。越短的反馈周期越能激励孩子的兴趣,毕竟学习十几年后功成名就这种激励太遥远了。而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只能学到技术很难学到思维方式。

都是体制的错。

创造力?创造力在执行力面前就是个渣。就像创意总监在首席执行官面前是个渣渣一样。

我之前写过,思考问题应趋于相对而不是绝对。不思考相关背景的横向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先说说高考,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庞大,个性化教育可能吗?我高中班主任去毛坦厂中学交流,一个班70人80人,任课老师可能连你叫啥都不知道,即使沿海发达城市,哪个班不都得40人50人。而且就教育资源来说,全国分布本就不平衡,如果大力改革,教育资源稀缺的地方肯定跟不上改革的脚步,差距会比现在还大。既然个性化教育不能实施,还要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那选拔性考试再适合不过了。

现在需要一种对教育资源依赖性较低,又必须平衡社会阶层的差距,还必须是公平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那么我觉得高考尤其适合。高考选拔三个要点:智力/努力/财力。满足其中一项,就能通过高考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智力足够高,或者智力平平但努力程度很高,无论穷人富人还是什么人,你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考肯定难不倒你,富人阶层,有钱可以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或者出国镀金,没办法,他们父辈努力过了,就注定他们可以少努力一些,世界是公平的。以上的先决条件,就是统一的衡量标准——高考分数。
高考分数之前,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提升,在分数面前,人不分高低贵贱,学校录取公平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标准不统一的反例是什么呢,那就是自主命题。我是天津人,高考自主命题城市,高考那年68000人(今年59000人),二本及以上录取20000+,我同学河南,每年50万+人考试,二本及以上录取30000-40000左右,致命的是,天津卷比全国卷还简单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注定了不公平,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高考虽然适合国情,但并不意味着完美了,其中还是有很多弊端,还需改革。

美式教育好吗?好!
但我觉得老师学生1v1更好,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
所以,绝对的比较无意义,而高考之于中
国,当下无疑是最适合的。

注:以上例子符合正态分布,极端事例不代表全部,请勿以偏概全。

学而优则仕。在高等教育上,中国人取得高学历,进入排名好的大学,更多的是为了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同,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所谓的真正的精英教育只有少数人享受。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那么精英比例是多少?

美国强调的机会平等。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人口13.7亿多,全国普通高校共1983所,美国国土面积约为962.9万平方公里,人口3.7亿多,大学有3600所以上。如果你什么有没有,却有才华,有这样的国家给你机会,给你全奖,改变你的生活,你觉得好不好? 这就是平等对人的意义。

我们进去大学,学一门专业,课程都可以安排好了,选修课只有几门。如果你在美国,每学期必修课只有几门,4年选修课有几百门,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矩进行选择学期。如果你选择社区大学,成绩好的话进入名校,范玮琪可以进去哈佛,奥巴马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一个2年制的专科生可以转到北大,清华,或者武大,南开大学吗? 这就是自由和选择对人的意义。

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这些上帝都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很多国家依然是遥远的理想,我们感谢某些国家把这些带给了愈来愈多的人。

看了下很多答案有点本末倒置,美国能有今天超级大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一开始靠的是教育吗?英国殖民者到北美殖民屠杀印第安土著靠的是教育吗?美国利用一战二战时的各种天时地利最终在二战后取代英国统治西方世界靠的是教育吗?中国近代外有侵略,内有内乱,仅仅是因为教育吗?

现在美国的教育是和它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和国民世界第一公民的位置相称的教育,互相推动。如果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当然也可以不重视基础,不重视技能,鼓励人人都去思考去创新,去领导世界改变世界。而且很多时候不是什么考试制度的问题,本质上还是优质资源的极度稀缺,国内的好学校就那么几所,就算是top2的学校在国际上也很难排得上号,每年让几百上千万的同龄人去争几万的优质资源,用什么方式来选拔都必然会招来非议。而美国top100的学校都是好学校,常春藤+加州大学、斯坦福的招生数比起美国那点适龄入学人数,是体会不到中国考试选拔的惨烈和无奈的。而且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不仅仅体现在大学入学时,还体现在毕业后的就业,之后的工作竞争中……不是一个教育制度就能改变的~
反对
教育是什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
你在18岁之前,费了12年功夫,仅仅在这一堆200年前的知识上耗费这么多经精力(包括很多在专业看来已经是接近错误所谓知识)值得么?恰恰相反,现有体制是为批量制造螺丝丁准备的,然而螺丝丁又只需要9年教育就足够了,扫大街需要先学习微积分么?
国内教育的问题是,没有分层,即使到高中(现在高中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是普及教育)也没有起到大学预科的作用,而是继续在题海中耗费经历反复练习这些上大学需要从头再来的古董知识上,而现代只是,哪怕100年之内的都很少涉及。。。
如果你真是那块材料的话,20岁至少应该能读懂1920~1930年的论文,例如吾等之师祖图灵之经典论作,可现实中有几个能呢?因为需要读懂这些文章的基础知识,本来应该留给有兴趣的人在课堂之外自学,然而现有教育制度把业余时间挤没了,同时也没在课堂上提供相应的课程
想想你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就清楚了。整天刷题到头来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我犹记得上学时真是想学知识,但是那些傻X老师们就喜欢告诉我这个不考,那个超纲,万一考到了选哪个,我tmd就是想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没有老师愿意告诉我,他们觉得我是在浪费双方的时间。
我要去米国,对高考缺乏好感。
但是我想说高考体制至少最大程度的保护了教育公平性。
如果按照美国大学招生那么玩,哼哼。

刚考完试,想再回答一下,大学期末考试,真的没有几个好好学习的,全靠期末突击,包括我,我去图书馆还书,图书馆外面的楼梯上都坐满了人,拿着复习资料背背背,图书馆里面也是到处是人,校园的小路上太多学生在背重点,,,
然后是考试,基本上除了学习前几名的好学生,几乎全班作弊,难道我们学校就这么差??但是我真的不想,一个是不敢 我也觉得这样做没意义 ,考完出门 很多人都在问抄上了吗,编对了嘛?其实还是觉得挺心塞的,我们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其实想学英语,但无奈不能去外国语学院,如果真的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真的不至于大学校园到了期末都变成这样子,可能会稍微背背,但如此大规模的把学习当义务而不是乐趣,这可能是我们需要改的,我真的觉得大学生的水平越来越水,确实只是一张文凭,其他。。。。
如果说是国情导致,那高考考完就可以了吧,大学还如此吗?大学我们已经是成人了啊,很多该具备的判断力和其他东西我们在青春期根本就学不到,我们的青春都死在题海里了,我的一点建议就是,希望把改专业这种事都放的开一点,或者开学两个月把想学的专业去试听一下,然后决定自己到底要学什么,这样或许会好很多,我一直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的语句啊措辞啊真的不怎么样,大家凑合看~~~~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中国教育偏向于教授知识 而国外教的是能力 学习的能力以及各种能力 可知识是学不完的啊

中國的應試教育本身的設定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大部分學校和老師的心態。沒有一種開放,包容的心。如果看教育的選拔機制,那在中國運行是正常的。這就是有些樓說的,我們的人不比別國的人笨。但是教育的教化功能,基本沒有作用。題主想比較的,也許是中美兩國教育的教化功能的問題吧。

我以前在內地讀書,沒讀甚麼全國名校,出來之後,讀得也不是世界名校,但其中的差距是讓我感受很深刻的,我想正因為不算名校,反而有可能代表了普遍的狀況。當然,這個問題問得比較模糊,原本是想問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呢?是問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呢?


教育大有問題,不止是教的問題,學也有問題,很難將問題推向哪一方。

基礎教育,語文和德育兩方面很有問題,這個不是應試與否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傾向不正確,導向不改,這部份不可能轉變。教出來的學生(很可能連帶老師自己),說話作文都不清楚,最後就變成惡性循環。

高等教育,在全社會“讀書是唯一出路”的氛圍下,必然被桎梏。同時,學術腐敗嚇得死人,不少教師要麼忙著外出講座賺錢,要麼絞盡腦汁為職稱寫(抄)文章,要麼計算如何設立項目,私吞國家的經費。而學校又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模糊了。碩士的教育,原本是為學術服務的。但在我讀本科的時候,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將碩士教育與應聘競爭力掛鉤。這又將一大批無心學術無心鑽研的人推向學院,佔用各種教學資源,然而整個學界的學術研究停滯不前,又是惡性循環。


說得比較沒有條理,但國內的教育問題真的是很多,加上上世紀某一次事件,對內地教育的發展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美國也並不是世界上唯一教育很好的國家,英國,日本的教育都相當不錯。

到了我比较擅长的话题了,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只从中美两国本科教育上面做一下对比,我觉得差别(注意,不是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具体参考:

高考、在国内读本科:基本功扎实,知识基础好;高考受户籍限制,非京籍学生考名校无优势(不管你怎么看,这是客观事实);学生缺乏创造性,高考结果非常重要;院校学术声誉和教学资源分布不平均,且总体较低;学生在选定专业后很难进行专业的转换和调剂;学术资源匮乏。

本科出国留学:不受户籍限制;学校会综合考查学生的素质和学术潜质,录取不只看分数;倡导通才性教育,注重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选专业灵活性更高;可获得更多的学术和实习资源;申请国外名校研究生优势大。
高考是最适合中国的独木桥,中国真的不适合以成绩之外的一些 志愿者活动,体育活动 等也可以算作竞争力,像现在某些高校的自主招生的政策,迟早有一天会变质的。说起来就是中国的人情体系作怪,中国是个人情制度社会,要是没有高考这道门的阻拦,那些有钱的有权的就会更加便利,利用手中的金钱和权力,有的是人为自己的子女提供便利进入名校。以中国人的智慧只要是条捷径,就绝不会放过。坐看中国自主招生的变质。
中国的自主招生的变质化很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 , 察举制 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有钱有权的子女察举上去,最后的后果呢,就是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高考的成绩很难作弊修改,但其他的就不一样了,举荐信,校外活动,组织活动,品德分,道德分······什么的一些对于中国人的智慧来说算什么,要修改的会很难吗?再说品德道德···更加无法进行量化的评分,一旦进行这样的评价系统,受到伤害的更加是底层的群众,学生时期犯过罪的人难道就能评判他是一个没有道德品德的人吗?影响他的升学?有钱的有权的可以有各种手段花钱找人情去修改那些数据的评分,那底层的百姓不就完了,基本就没有上升的通道了。
作为受中国教育迫害的我,是蛮讨厌的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但反过来想想,要是没有这样的体系吃亏的还是我们这些屌丝自己,论金钱论权力论人情怎么去跟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比,到时候上不去好大学的还是自己的子女。应为那些名额都被那些有钱有权的子女自主招进去了。这可能又是一个不公平的开始。
美国是诚信制度社会,那些大学教授不会为了钱为了权而撰写一些虚假的举荐信的,再说也没这个必要,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发达的多,大学遍地开花,有钱的不读公立还有私立嘛,中国好大学都是公立的没得选。
美式教育的那些活动进入中国想要发展,得有相应的教育选拨制度的改变,但选拨制度的改变会引起更加不公平的存在。相对于不公平我还是期望于大多数的公平的高考选拨制度的存在。公平的失去,素质教育遍地开花也没有意义了吧。相对于教育,我更看重公平。不能一味的去指责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方式,至少现在的教育制度能使千千万万的底层百姓有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有一个相对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
看到长篇大论就直头晕,自己的观点:1)中国的教育,孩子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老师说这个知识点要考,就拼命读,老师说这个知识点不是很重要,就连听都不听。我想:既然都是知识,那怎么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呢,就像一只车子,你难道能说出方向盘和轮胎哪个更重要吗? 2)完全是为了应试教育而学习,就像我现在在上高中,某某在职多年的资深教师总是告诉我们,同学们,这个是高考考点,要记得。这就叫做学习吗? 3)学生像口桶子,你倒什么他们就装什么,也不问为什么。学得这个到底有什么用?还有一点,就是老师不允许同学们质疑叫兽和砖家们编出的书。假如有个同学说:”我有更简单的方法解决这题!” 那同学们和老师不是以为他是精神病就是以为他昨晚和驴一起睡,被驴T了脑袋。 4)许多老师的价值观也有问题,明明都是过来人,知道读书不等于出路,可偏偏只会说:同学们,再努力几年你们就轻松了。这种话在下听了11年,从一年级听到高二,还没读到高三,不知连加多宝和王老吉都换口号了,老师们换不换。 总之,中国的教育一直在传递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读书=有前途=有钱途=有钱花,语文=尽写些不切实际的软文 数学=做题 英语=外企或翻译 政治=科学发展观 你他妈的你拿个螺丝刀去拧螺丝,它还能说你是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是你拧不动了,换了钳子,它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体育=电脑=音乐=美术=高考不考=业余爱好,这样也叫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压制人性个性,西方教育释放人性个性
我觉得中美教育的差距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现自己的想法(不管有多奇怪)上。
我们从小就是接受着按部就班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我们的路都是被安排好的。
美国的家长鼓励孩子自主尝试,而我们的家长听到别人夸孩子”听话“就心花怒放。
”创新“何来?就是要敢于去想去尝试,我相信中国大部分学生脑中的想法可以千奇百怪,但是把所想变为现实的人又有多少?
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的最大危害是给我们灌输了”枪打出头鸟“、”不敢为人先“的思维定势,虽然现在中国的学生在网络上越来越成为”意见大军“的主力,但是毕竟网络隐藏了我们的真实,要知道在网络上扮演”意见领袖“和在生活中”大放厥词“带来的压力与后果远不在一个级别上。
我做线下活动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网上讨论气氛非常热烈,但是线下讨论效果不尽如人意。当然我想大部分是我作为组织者的才疏学浅、经验不足造成的,但这也在某些方面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本身作为中国教育的产品之一确实缺少实践的锻炼;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大家畅所欲言的激情。
资历尚浅只吃了20年米饭,还请多多评点。
不扯国外
----------------
89年一枚 一路扯扯我所遇到的国内教育
小学 一二年级(我们学校因为有个土财主捐助 在市里面资金没问题)开展过兴趣小组 真正的兴趣小组 像剪纸 象棋 体育 书法之类的课外扩展 这种模式三年级后被取消了 取而代之的是课内扩展 也就是类似自修课 五年级开始有电脑课 基础操作教学 还教了会flash哦 一个学期后 也game over 后来不上课了 电脑每周有个时间貌似可以上网玩游戏 忘了 反正可以去玩 系统是98的
初中 因为小学五年级之后我是因为校运会破了个记录进了校队的 所以初中自然而然的也被选入校队 每个下午最后一节课 别人自习 我得去训练 这里我提及是因为 后来我参加比赛的时候我妈对教练的要求是 没有我参赛项目让我回去上课(比赛的时候 是正常上课时间 我们参赛人员去市体育馆不用上课)当然 教练不同意的
高中就是纯题海 高一的时候 学校也是很开明的 每天最后一节课是自由活动 很像日本动画片那种社团活动 不好意思 同样高二就取消了(不是高一还有 我们高二 新生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
我觉得我遇到了国内教育一些理念和实际 其实学校也很想要真正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也想扩展学生的个性,但是,类似于我妈这种分数至上的人太多了,顺便吐槽一下 就是上级看kpi看傻逼掉了,天然认为 我的决策没有错 肯定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其实 不是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比 而是国内家长和国外家长想要的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刚需不同啊 同时 上级部门的也是家长团。
学校的地理分部与周围的经济结构。这点涉及到大学生活的潜意识培养。大多学校集中的地方周围都是小商小贩,吸引消费的产品,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学的知识在周围环境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唯一感受到的是在周围打工时自己是最廉价的劳动力,丝毫没有让学生培养到自己的自信心,这样也影响到自己对学习的重视。
我侄女二年级啦,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上学,中午十二点半回来休息到两点半的时候又去上学,下午终于放学了,写作业又写到八点多九点,九点半上床睡觉。天天如此,偶尔晚上作业完成的早,时间只够两盘跳棋。
这就叫童年吗?
欧美也这样???!!!
中式教育短期挺不错的。长期就不知道了。
比如高考后大学,大部分都不学习了。
鉴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底蕴,以及社会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学前至高中)在世界上其实是数一数二的,就看你站在哪个阶层,视野有多广。
先对“中国应试教育没有问题”保留意见,其次想问:教育就只有应试的部分吗?社会人的价值教育呢?
“中国只有理科生,没有文科生,也不允许有文科生”,听不懂的就算了。

我认为本质差别不在于是否是“应试教育”,而在于教的内容。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美国高中历史课上讲到各种社会制度。黑板上列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会讲到这些政治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读一些精选段落。上课大家大讨论认为哪种制度更适合美国,怎么说的都有。

再说语文课。课是怎么上的呢?我记得我们当年除了讲基础知识以外(各种修辞啦、语法啦、标点啦、诗词格式、押韵之类的),就是读各种名著,然后上课讨论了,偶尔还会分组辩论、演讲之类的。根据读到内容不同,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比如ego, compassion, pathos, apathy, empathy, epiphany等等。老师除了讲一些基本概念,基本上就是个大讨论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考试的时候往往试卷上列有几十句有特点的原文对话摘抄,让学生写出是那个角色说的。最后是问答题。基本上是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并且展示你的确读了书,就能拿到大部分的分了- 当然也是有考点的,但不像中国那么绝对。你可以在大题里说,老师上课你说什么什么,我不同意,因为什么什么。这样也不是不能拿到满分的。而且没有一个统一课本、教案,不同学校甚至同学校不同老师讲的内容、考试方式都是不同的。不论如何,美国一个高中上下来,名著名篇读了无数,内容五花八门。什么“少儿不宜”的爱情啦、谋杀了的都不忌讳的哈~

还有之前答过一个关于国外音乐教育的问题,参见:
美国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是怎样的? - Dida Da 的回答

我觉得中国人文学科的教育比美国差太远了,而这些学科才是引导价值观、人格和创造力的。什么时候这些科目的教育方向从灌输变成了求真、求知,从形式主义发展为走心,才说明中国真正的强大了。
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美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媒体的以偏概全和胡编乱造。
一图以蔽之
教育的差别就是人与人的差别,都是上课做功课然后考试,以前我也觉着教育问题就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问题,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没有改变所有人的方法,就没有改变教育的方法

对美国的教育只有听说,没有亲眼见过,不好评论,只说说我对咱自己教育的看法。

由于是师范专业,今年去小学里实习两个月的时间。十年前的小学教育与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有不少差别,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我所在的小学里已经做出了不少改革。

比如,兴趣班的开设,拓展课的开设,早操时间除了做操,所有孩子都还要跟着老师念晨读对韵。很多十年前我从没见过的活动现在都有开展,让我觉得很欣慰。

——但这就是我看到的教育里唯一让我欣慰的。

说说孩子们的情况。

作业很多,老师布置的作业分为中午的作业和下午放学之后的作业,我在学校里照看中午不回家的孩子时,发现他们是没时间午睡的,因为下午要交作业。

班里有图书角,但没什么书,我从家里带了十几二十本小孩子们可以读的书来,他们都很开心。

学生们一直很黏我,因为虽然我是办公室唯一的男老师,却是唯一不会对他们发脾气和动手的老师。老师这个词在他们的眼里简直大过天。

再说说办公室的老师。

老师们跟我说话都很和蔼,但对学生都多少有命令的语气。她们也关心学生,但不允许学生有太多的活跃。好动的学生是不会讨老师欢心的,也会招来更多指责。

如果把该做的事情做完了,老师们开始聊天的话,内容基本上是五分家庭五分麻将,我完全插不进话。

根据成绩对学生分类的事情还是有的,比以前要少了,但还是有,当然,只要在那个岗位上,你是很难不对那些又聪明又听话的小孩子有好感的,但我当时会尽量与成绩不是太好的小孩子交流,于是其中有几个在听我的课时特别积极。

再说几件我遇到的看到的事。

我教了一个反法西斯的课文,最后总结的时候说我们不要去仇恨某个民族,而是应该要反对仇恨,反对战争,罪恶是那些法西斯的,不应归结到某个民族身上,比如我们对日本的仇恨。当时小孩子们都有些奇怪的样子,回办公室之后,带我的那个老师说,她平时教课时说了好多日本人多么多么坏,看到电视上或者网上说日本,恨不能自己上去骂两句。当然她没有什么针对我的意思,但这件事让我不寒而栗。

实习时,有一次孩子们因为打闹,有一个孩子摔倒了受了伤,之后我们班被严厉批评了,学校下令禁止学生们下课追逐奔跑,于是,之后学生们一下课就老老实实呆在教室里。

有一个孩子因为成绩不太好,被周围的学生们歧视,在食堂吃饭时故意不给他座位,不与他一起吃饭以至于我好几次把位子让出来给他(另,我是唯一一个与学生们坐在一起吃饭的老师)。

还有不少事情,先说这么多。我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也不是什么权威,我只能以自己所见所感去说说在最下层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形态。

在你们描述教育大局的时候,下面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是不是也该考虑进去呢?我认为体制是有问题的,但不仅仅是体制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很大的问题,教育者的素质水平也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有多少老师是像上文说的那样经常给孩子灌输教育之外不必要的仇恨的?

我们有多少老师是在小学时就给孩子培养歧视与等级的?

我们有多少老师是成天应付上级指令又同时在考虑晋升的?

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是在年少时就培养了影响一生的兴趣的?

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是从歧视与暴力中长大的?

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和学习的?

教育究竟是什么?
是让我们懂得更多?是让我们成人?还是让我们成为社会工具?

一口气问了太多。我只是个最底层的人,也无法去说你们的教育体系如何如何。我只知道,这样的教育让我觉得恐怖。我不是反智,我也同意这种事情要从上往下来,但在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中国,上面的红利与机会,分到下面时,会剩多少?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盘棋的最底层。
没在国外呆过,对美国的限于电影,电视,网络和亲戚朋友。
这美国教育被说的那么好,可我真没看到美国的成人比中国的成人强在哪里。没人觉得奇怪吗?

先分享几个“鸡汤”文里的段子,我们来反思一下,关于教育,那些洗脑的故事。

故事1: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小孩拿水在太阳下晒了一天,没有如愿。而聪明的美国孩子拿来四杯25度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度。

结论:中式教育中,僵化的思维,落后的体制永远无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


故事2: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小孩拿来四杯25度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度。而朴实的美国孩子拿着水在太阳下晒着,静静等待,最终水也升到了100度。

结论:美国孩子虽败犹荣,因为美国教育下的孩子诚实而有品质,从来不会耍小聪明。这样的孩子,以后才能成为正直的人。


故事3: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美国孩子想想,觉得不可能,于是放弃了。中国孩子却在太阳下把水晒了一整天,非要把水温升到100度不可,不然就不回家。最终还是失败了。

结论:美国孩子从小就懂得知足与放弃,而中国的孩子在填鸭教育的影响下,依旧愚蠢地执着坚持不可能的事情。这样永远也培养不出大科学家。

  • 中式教育的问题?还是中国家长的问题?

上面的故事,看起来是笑话,实则就是我们身边很多家长的写照。我不禁想问,需要被教育的,到底是孩子,还是家长?在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远远没有家长的盲目问题严重。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是家长,决定了要在上面干什么。画画、写字、涂鸦......无论怎样,最后的作品不好看,不能怪是颜料、是笔的问题。

然而,龙妈身边依旧有很多“拎不清”的家长:

“迷茫”类型的,今天看到“快乐育儿”的鸡汤,就主张“给孩子空间”,明天看到虎妈的言论,又板起了脸。——这种方式让孩子不知所措。“过度崇洋”型的,巴不得让孩子上遍美、英、德、意、法人开的学校,家里的“中式时间”越少越好......——却让孩子忘记了自己谁。

真正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将西方的“创造力”,嫁接在传统的中式教育体系之上。而不是,80%的西方+20%的中式,就叫先进教学理念了??一张pizza,不论是鱼香肉丝,还是宫保鸡丁陷的,都还是pizza,外国人喜欢,中国人难消化。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人,

为何要听信那些

才了解我们文化几十年的国家,

给我们的“育儿”建议呢?


  • 在中国培养土生土长的“国际人”

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了我们给他的教育。你说,“我就想让孩子变成美国人、德国人!”那我一点也不反对你送到西式的环境中去。但,如果你说,“我想要一个国际化的世界人!”那龙妈就好好和你聊聊,什么叫“世界人”。


我理想中的“全球化”是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带他们自己的文化、宗教信仰,彼此互通有无,互相欣赏,这才是国际化的真正的价值。但如果你的孩子,连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不了解,连成语、古汉语都看不懂,就开始讲英语、试图做美国人了,那我相信,他/她也不会被外国人所欣赏。

不管我们的孩子将来拿什么颜色的护照,在哪个国家定居,我希望他们都可以很自信、很自豪地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国人的故事。——这才是国际化的意义。所以就算霸王龙在美国出生,我也希望他能够在中国接受基础的教育。中式教育,并不仅仅就是在家里的讲中文这么简单,还是在学校与人交往的艺术,处理纷争的能力,

以及对历史的了解和对自己民族的骄傲。


中国人卓越的情商和智商,

足以让我们的孩子脱颖而出。

凭什么我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优势,

去和美国人比赛

谁更像美国人?


  • 西方的民主、快乐教学也可能是毁人不倦的黑洞

自小缺少关爱的家长,希望给孩子最多的呵护。出身贫寒的父母,希望让孩子一辈子衣食无忧。当70、80后缺少“民主与自由”的一代成为人父人母后,我们提倡的,当然是给孩子我们所缺少的“民主”和“快乐”。但是,这种“报复性”的过度给予,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种伤害。

没有原则的“民主”是对孩子的纵容。让孩子的欲望无限扩大,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你以为,“快乐就好”是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是塑造他们的自信心。而实际上,“快乐就好”,经常带来的是,孩子们在努力挑战困难之前,就已经放弃了。意志的磨练、失败的教训……这些看似苦的东西,才是成长中真正的快乐和记忆。

龙妈从小就学习音乐,到现在依旧记得,暑假别人都在玩耍的时候,我每天8小时的苦练......

这样的经历,虽然不是“傻白甜”般的美好,但是让我从小就有比别人更专注的毅力,和自律的性格。


  • 你看不上的“考试制度”却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希望

关于中式教育的诟病,大多是来自于对“录取制度”的不满。正因为我们要中考、高考,老师们才要让学生填鸭式地学习,获得高分。但实际上,正是看似一无是处的“考试制度”,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它是我们改变人生的希望。

龙妈本身出生在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作为家里面屈指可数的大学生,正是因为考试,我才有机会进入北大学习。和无数出身好、视野广、颜值高的同学们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在我的身边,通过考试,从小城镇走出来的人,比比皆是。

是“录取制度”改变了他们和他们的家庭。

试问,如果我们学习美国,让学校自主招生,决定录取谁。那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好学校的邀请函,永远都会发给那些“英语标准、游历他国、懂骑马抚琴、有几乎去经历”的孩子们,因为“种地、插秧,放羊、养猪”的技能,很难被认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刚刚结束的高考,杭州的作文题目就是:“围绕‘虚拟现实’写一篇论述文”——对于那些连ipad都触碰不到的乡村孩子来说,这难道不是“歧视”么?

再看大洋彼岸,注重“素质”的西式教育,实则已经偷偷地,已经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最好的教育资源,优先提供给上层家庭。一个农民的儿子,将永远没有机会成为马云。

龙妈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认为西方教育一无是处,而是希望家长们可以理性地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适合孩子的,不要为了追赶潮流,就忘记了我们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传统。

中国式教育,依旧存在着它的问题,要依靠我们每一位家长去弥补。但请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最了解中国人的,永远是这个神秘的国度。最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永远是他们的父母。


--------------------------------

再给大家几个建议,我认为相比于知识,更需要教给孩子的技能。

  • 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谈话、写作、演讲、协作、开会,在这方面学习些入门知识能给你节省很多时间,带来很大帮助,小到同事沟通、夫妻相处,大到组织合作,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问题)

  • 阅读(虽然大家都受过教育,从小阅读,但实际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阅读。)

  • 批判性思维(一种逻辑思考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处理方法,不轻信和轻易接受其它观点的影响,有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方式。比如是否盲目接受西方教育理念,就是一个很关键的批判性思考过程。)

  • 理财(如何对正确对待金钱,了解一些理财投资、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能起到很大帮助)点击查看:这才是家庭财务管理的最好方式【课程精华】 宝妈必读,给宝宝们培养“金钱观”第一课!

  • 时间管理(如何让自己享受生活,变得更幸福,找到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减少虚度和浪费时间)

  • 高效学习(如何学习是很大的话题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能力之一,但学校经常是跳过了学习方法,直接传授知识。)

  • 性知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对两性产生过疑问和好奇,但如何正确的了解这方面的生理常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性,一直是教育所欠缺的)点击查看 宝宝进行性教育绘本~万里长征最关键!

  • 情绪管理(如何面对压力、恐惧、害怕、挫折、自我怀疑等各种负面情绪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但很少人知道如何去面对。孩子更是需要我们大人去引导和疏导)

  • 都市求生自救训练(80%、90%的人都完全不了解或对这方面的知识少的可怜,对危险和灾难没有一点准备或了解的过少。这方面需要了解的知识包括提高警惕、住宅安全、自卫术、街道安全、旅行安全、恐怖主义威胁、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比如雨、雪、火、洪水、闪电、电线、地震、骚乱和动荡)、医学急救知识,要知道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会在某种情况下救你一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5-19 11:00 , Processed in 0.04612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