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滑铁卢中文论坛 返回首页

风萧萧的个人空间 http://www.shuicheng.ca/bbs/?619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讲师不应该做科研匠人

已有 159 次阅读2018-9-19 06:35 |个人分类:教育




让青年讲师不再做科研“匠人”

本报记者 雷宇 实习生 郭哲 孙珮云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8月19日   03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4-08/19/nw.D110000zgqnb_20140819_3-03.htm

    听到湖南教授做职称评委开房收钱消息的那一刻,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教育学院的宋涛教授没有感到丝毫意外。

    几年前,他就听一位在外地高校任教的评委朋友抱怨,每年临评前,家里来客总是络绎不绝,都是全省托各种关系找上门来的,每次都是在家接待到凌晨三四点,严重影响了家人休息。

    “存在即合理”,在宋涛教授看来,一边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边是对掌握生杀大权的评委缺乏监督,“如果不把偏离的评价指挥棒拨回来,丑闻的发生难以禁绝”。

    学术GDP凸显行政化之弊

    参与过多次评委工作之后,宋涛教授越来越有一种“被绑架”的感觉。

    宋涛感觉,评审看似都由专家来完成,但实际上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按照行政化规则进行。

    比如申报者发表了几篇文章,是否符合条件,打分的等级都由行政人员做好,最后发给评委的就是一张满是数目的纸,比如说一位作者发了4篇文章,出了一本书,拿了一个课题,“评委们看到的都是数据”。

    打分的标准是由论文发表的数量及论文发表期刊的档次决定的,至于论文在讲什么内容,专家评审时却难以发掘,“有的地方在评审职称时,甚至只要求提供论文封面和目录的复印件”。

    拿到数据之后,根据学校下达的指标评议,再根据打分定出基本排名,最后考察面试时再平衡一下。

    在宋涛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很滑稽的角色,“第一是数数,第二也变成行政人员的一部分,因为平衡本身就是政治学的概念”。

    宋涛认为,签字的都是学者,行政人员没有在任何一个环节签字,但这一切无法遮蔽行政化主导的“指挥棒”,简单化、指标化对待教育,而专业的学术评价则被淡化,“行政权力干扰了学术权力”。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胥青山教授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

    在他看来,职称指标的数字化背后就是高校追求“学术GDP”,使“教师”变成给科研打工的“匠人”,越来越脱离教师教学的本质,也脱离了大学育人的本质。

    胥青山教授认为,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目前还是在由行政部门来管。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政绩需要靠数据支撑。显而易见,申请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经费是可以用数据来证明的,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考核便利,逐步成了考核标准。而教书育人是软指标,短期内难见政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买卖成为一个内部公开的产业,评审拉关系、走后门,让学界人心涣散,学术道德日渐腐败。

    “不是没有发现问题,是谁也不愿承担改革的风险”,这位学者认为,学校一级的改革面临现实困境,一方面面临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一方面又涉及学校的经费,改一下,不用别的,等大学排行榜一出来就坐不住了,“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站出来,不能让改革总成为下一届的任务”。

    职称本是对能力的考核,却变成对名额的竞争

    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周光礼教授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年轻老师喜欢到偏远省份高校任教,刚评上教授副教授又想方设法调走。

    原来,在一些博士博士后相对稀缺的地方,可以单独给评审指标,相当于有了职称直通车,于是,很多“机灵”的人专门喜欢到这种高校工作,利用很短时间就能评上副教授、教授,再往东部和沿海地方调。

    在他看来,这种荒谬的“曲线救国”背后,凸显的恰恰是当下职称评审之弊,“职称本是对能力的考核,却变成对名额的竞争”。

    指标有定数,标准却相对灵活,国内高校在职称评审的操作过程中,潜规则由此盛行,备受诟病。

    有专家指出,国外经验值得借鉴。以美国为例,职称评审的标准是确定的,指标却相对灵活,由各单位根据需要来确定标准和指标,一般不受名额限制,“谁达到标准谁上,达不到标准谁也别想通过潜规则上”。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邓志祥认为,对高校教师而言不公平的一点是,教师的水平水涨船高,一般都远远高于要求,但由于指标不够,不能享受相应的声誉或待遇。

    他就此开出药方,建议高校对教师采取“评聘分离制度”。

    邓志祥介绍,当前高校对教师采取的都是评聘结合的制度,即学校的教师评上了副教授,学校就会以副教授的职称来聘任他;评不上副教授,就依然是以讲师的身份聘任。

    在他看来,中小学已经推行的“评聘分离制度”值得借鉴,当一个教师达到副教授的资格时,就可以通过学术共同体来评选,给予他相应的评审资格,让他享受副教授的名望、学术资源。但另一方面,学校聘不聘任他由学校自己决定,“这样,在副教授的评选上,就减少了人为的障碍。也可以大大促进高校教师的流动”。

    邓志祥同时呼吁,打破职称的终身制,让职称“能下能上”,从根源上消除职称买卖的市场需求,使学术评价回归良性生态。

    邓志祥说,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如果一个教师评上副教授,岗位、职称就不可能往下降了。这也造成了很多单位一个怪现状,讲师拼命干活儿,一旦评上副教授之后什么都不做了,照样可以在副教授这个岗位上待一辈子,一劳永逸,“严重制约了学术资源利用和青年人才的发展”。

    几年前的一则消息依旧存在于青年讲师张智杰的记忆深处。

    2010年7月,杭州师范大学出台“人文学科振兴计划”,宣告“十年不发论文、不承担课题也可以当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时任校长叶高翔说:“有可能短时期杭州师大的排名靠后、指标低,但从长期看会见成效,会出《红楼梦》这种作品,比出多少论文,更有价值。”

    张智杰期待,什么时候自己的学校也能做出改变,“毕竟评职称不应成为每天做梦都会想的事情”。

    (应受访者要求,宋涛、张智杰为化名)

湖南大学教师杨飞因无论文被转岗 微博发万言公开信引争议

来源:新华网 2013-10-10 10:41:45

https://www.guancha.cn/Education/2013_10_10_177421_s.shtml  


湖南大学教师杨飞因无论文被转岗 微博发万言公开信引争议

湖南大学教师杨飞(图片来自其微博相册)

近日,在湖南大学当了11年教师的杨飞发微博称,因没有发表论文,他被学校转到图书馆工作,引发网络热议。湖南大学人事部门向记者表示,杨飞在科研业绩方面有“硬伤”,转岗属正常人事调整。

转岗前,杨飞是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一名讲师,为本科生讲授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他在10月4日发出名为《致工管院的朋友们及湖南大学教研同仁的一封信》的图文微博称,因为没有发表论文,被转到图书管理员岗位。在信中,他用大篇幅解释了自己没有发表论文的原因,指出当前学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的花钱买论文、学术造假和抄袭等种种弊端,提出“坚决抵制”。

杨飞的遭遇,引来网友3万余条转发和近万条评论关注。部分网民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支持杨飞的观点,认为杨飞“说出了不少老师想说而不敢说的真心话”。但也有不少网民对杨飞科研能力提出质疑,指出不愿花钱发论文不是没有论文的借口。

“自己还是挺喜欢教书的,有点舍不得。”杨飞8日下午告诉记者,他自认作为一名教师是合格的,几年来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因为从来不照本宣科,平时上课也比较受学生欢迎。之所以不愿发表论文,最重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还有不足,应该要做得更好,出手就要是精品。

湖南大学人力资源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杨飞转岗是一次正常的人事调整。湖南大学自2011年8月起实行教学科研系列全员聘用制,符合一定教学、科研条件的教师才能被聘任教学科研系列岗位,不符合条件的转岗或低聘。同时,为一些部分达标的教师设立了过渡聘任期,督促他们在过渡期内提升教学、科研履职能力。

据介绍,湖南大学人事部门在2011年根据杨飞的教学、科研业绩,与他签订了2年制过渡聘任合同。2年期满后,除无学术论文发表这一“硬伤”外,杨飞在教学方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学校为此决定将他转到更适合的岗位工作。考虑到他的摄影、运动特长,提供了图书馆和工会两个单位供选择。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一名教授说,杨飞平时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之所以执教11年才被转岗,是因为“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师会有不同的要求。湖南大学作为一所‘985工程’高校、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确有一定的科研要求”。(新闻完)

以下为杨飞发表的公开信:

杨飞致工管院的朋友们及湖南大学教研同仁的一封信各位朋友和领导:

今年7月,学校通知我不予续聘,原因是过去两年我没有完成科研任务:没有在任何杂志上发表论文。人事处拟让我转任图书管理员。这是个好事。我喜欢书,也很高兴能为喜欢书的大学生们服务。不过,从7月到现在,不断有同事和朋友询问我转岗的原因。此事说来话长,我干脆利用国庆假期写点文字解释一下。

工商管理学院130多位老师,我是唯一被转岗的。湖南大学两千多老师,这次转岗的也只有七人。按某些同事的理解,这是给工商管理学院丢脸了。说实话,湖南大学对讲师的科研任务要求很低,两年发表一篇论文即可,而且对期刊等级没有要求。理论上说,任何野鸡杂志发表都行。

众所周知,在二流杂志上发一篇论文,只要给点钱(版面费),那实在是易如反掌,很多本校学生都干得比我强。为啥我不去干?科研不合格意味着饭碗不保,难道我不知道其严重性?作为一个10多年来战斗在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教学第一线的任课老师,这么简单的事都干不来,最后导致下岗,很多同事觉得不可思议。

不瞒你说,我自2002年离开企业界来湖南大学教书,十多年来没有公开印刷发表过任何科研论文,也没有申报任何级别的科研项目。说我科研工作不合格,确实名至实归。但是,不发论文并不说明我没干科研。正相反,我在低碳经济学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篇论文成果也早已在我自己的网站和微博上公布。但为啥不申请项目课题,也不去期刊发表?个中缘由,乃是出于我自己的“三个凡是”原则:1.凡是行贿受贿的事,再小也不能干;2.凡是不属于自己应得的钱财,一分钱也不能拿;3.凡是没有流传价值的东西,再短也不应该印刷出来。

下面分别谈谈以上三点,并说明一下我多年来从事的“地下”科研工作,最后提几点对高校科研工作的个人建议,大家砸砖。

先说说1.凡是行贿受贿的事,再小也不能干。

早在今年3月,学院领导就通知我必须在5月之前发表一篇论文,否则岗位不保。虽然鄙人的两篇低碳经济研究论文还待完善,但为了饭碗,我还是联系了好几家杂志。情况是,每家都说发表没问题,但都得先交钱(版面费),从一千到数千元不等。因为我要在两个月之内发表,加急还得另外加钱。最让我诧异的是,有编辑居然电话暗示要给点个人好处。

千言万语我可以总结一句话:要发论文,没钱免谈。针对我的批评,有位老师说,你不发表论文已经多年了吧,不知道学术文章现在都是要交钱的吗?这不是潜规则,这已经是明规则,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我觉得话不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干不见得就合法。贪污腐败横行中国,是不是因为干的人多了,就合法了?

现在有一件事,不给钱怎么也办不成;一旦给钱,达不到要求也能给你办了。如果这还不算行贿受贿,那我就不知道什么叫行贿受贿了。而这正是很多学术期刊的办刊现状。 

我要提醒诸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在2000年就发布了《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明文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供稿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2002年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2005年颁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都作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任何单位都不得“约稿收费”“出卖、出租版面”。

本人坚决支持新闻出版署的规定。作者倒给钱给出版商,这是哪门子逻辑?工管院的老同事都知道,我业余爱好摄影和写作。十多年来,我的图片和文字作品发表了一大堆,从地方报纸、航班杂志到国家地理,每次都是我坐在家里收钱。从哪一年起,作者给杂志社投稿,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交出去,还要倒给钱?这明显违背了著作权法,违背基本的逻辑。事实很明显:版面费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它是不折不扣的索贿受贿行为。

有编辑朋友曾辩解说学术期刊发行量不够,学术杂志社理论上属于非盈利性机构,不收费无法生存。这毫无道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强制收费的非营利性机构。期刊收费,直接证明了其就是盈利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只能靠财政拨款以及自愿捐款来支持。如果混不下去,干脆关门好了,改为电子出版不行吗?不要当了婊子还立牌坊,强制收费还说自己非营利性。再说了,学术期刊也受新闻出版总署管辖,通俗期刊不准收费,学术期刊难道可以例外?

有朋友曾劝我,不就几千块钱吗,吃饭唱歌一晚就没了,都还不够你的汽车买个保险,事关饭碗,你就不能变通一下?我实话实说,这二十年来,我没有妥协的传统。中华民族传统古训有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面对歪风邪气,每个人都要坚决抵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小学老师不是这么教导大家的吗?

我要再次明确态度:事无论大小,钱无论多少,凡是行贿受贿,对不起,一分钱也别想从我这里得到。

我愿意再举个小例子。2004年我在岳阳考驾照,考场三令五申严禁收受任何现金或礼品,违者严惩。但头天晚上我们组还是决定凑钱每人买一包蓝色软包芙蓉王,第二天装在塑料袋里带上考试车,据说这是岳阳考场的潜规则,别的组都买了。大夏天挥汗如雨一起练车一个多月,我真的不想得罪本组朋友们。一包烟70块钱实在事小,但它违反了我的原则。最后,我是本组考生中唯一一个没买烟的。

每个人都在抱怨行贿受贿,从驾校、医院到学校,没有一个人愿意送烟,送红包,没有一个人愿意交版面费,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基本没人敢站出来说不。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大家都这么干的,我也是没办法”,满大街都是这样的托辞,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黑。金钱与学术赤裸裸的交易,吞噬了国家财政,加剧了学术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学界目前的情况,和高校的每位师生都脱不了干系。

现在的校园里,代办论文的广告已经泛滥成灾,贴在岳麓山的大树上,在教员休息室里,在大学的停车场上,在打印社的门边,在每个老师的信箱和电子邮箱里。“版面费”、“加急费”、“增刊费”等等收费名目,使发表学术论文变成了一条黑生产线。这些广告有少数骗子,但更多的是诚信经营的,有的还只交定金,发表之后再付全款。学校打印室的小妹都很热心地介绍这些诚信期刊,而且包开发票,要发哪里发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论文了,呵呵。少数期刊编辑和论文贩子掌握了大多数高校师生的命运,这不是个笑话吗?

根据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的团队2010年1月的研究结果,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销售额达到10亿元。这还只是保守估计,有的估计为20到30亿元。这绝不是无中生有。有学生毕业后告诉我,很多毕业论文就是在淘宝上买的。我很高兴离开教学岗位,原因之一就是终于可以不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了。大部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极其低劣,很多就是抄的买的。我呼吁过多次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一个假东西,从学生、教务、系部到学院,大家都玩得那么high,活生生的皇帝新衣再版。

2.凡是不属于自己应得的钱财,一分钱也不能拿。

不发表论文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也不申报科研项目?兄弟我一直认为,就人文社科研究来说,重大成果不是靠钱堆出来的,人文社科研究只需要敏锐的观察与独立的思考。如果花钱上项目就能搞出重点科研成果,那阿拉伯酋长和山西煤老板早就是、是全世界最学术的人了。除非需要请人做问卷调查,否则申请了一笔项目经费我也不知道怎么花。假如搞来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最后该如何在财务处报账?个人开支若以科研经费报销,此种行为形同偷窃,应为广大高校师生所不耻。

本人一直独立从事低碳经济学研究。几年来,我没发现有地方需要花钱。图书馆是免费的,办公室互联网是免费的,我的研究资料都来自这两个地方。没处花钱,我申报项目干啥?更正一下,我自己还是花了一点钱的。举个例子:所有的低碳经济学研究都有一个重大前提: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又是最重要的前提,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气候变暖被证伪,所有的低碳研究成果立马变废纸。本人是气候学外行,为了快速掌握气候学知识,让自己的论文有理有据,我打印装订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气候变化综合报告》,全文好几百页,我一页一页仔细读过并做了眉批。一点打印费,我懒得去麻烦报销。

不知道诸位注意到了财务处报账规则的变化没有?从去年开始,学校财务处规定火车票只有往返的才能报销,遭致大家一片怨言。财务处也是没办法,因为已经堆积了太多子虚乌有的单程车票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单据。兄弟我一直认为,非科研开支以科研经费报销,这就是偷窃。

一方面财务处的科研账务一地鸡毛,另一方面,我花着自己的时间(和钱)搞研究,此种行为应该算得上科研活雷锋吧?然而我却被学校认定为科研不合格,这个逻辑在哪里?我觉得湖南大学应该推广科研雷锋精神,少上项目,给国家节约经费,把经费让给更需要的同事。大家部知道,高校现在变成了“项目化生存”,直接的经济利益都在于项目。某院长曾说,现在这么抢(项目),我们也知道不好,可是如果你不抢,你连吃屎都吃不上热的!即使不为个人,为了你所在的集体,你也不得不抢,这是一种恶性竞争。关键在于如何拿下项目,至于拿下来后怎么结项,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不愿意谴责湖南大学太多。归根到底,中国的学术腐败,教育部是最大的发动机。正是它各种各样的评价体制(和项目审批),一方面导致了权力寻租,一方面导致大多数学者都落入了体制性圈套,为争夺眼前利益疲于奔命,急功近利,全然不顾个人、学校和学科的长远发展,乃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凡是没有流传价值的东西,再短也不应该印刷出来。

这里的流传价值,主要指以下三点:A.经得起时间考验;B.对学科有重大突破;C.对社会发展(百姓生活)有重大贡献。

经得起时间考验意味着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后,你的成果依然被人重视。目前大多数科研成果,别说几十年,绝大多数论文印出来立马就没人看,平均阅读人数小于7。不要说外人,本校同行都懒得瞟一眼。很多论文是典型的copy and paste,充斥着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名词。在我看来,如果不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将一个概念解释清楚,十有八九是自己没有真正搞懂它,或纯属装B。

这个社会垃圾信息已经泛滥成灾,作为社会文化先锋的高校师生,不应再为这座垃圾大厦添砖加瓦。

有朋友在饭局时对我的观点表示疑问:你怎么知道某论文某书几十年之后不会成为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标准在哪里?Well,未来当然不可知。但是,高校老师乃精英人士,学科精通,某篇论文某本书有几斤几两,自己应该心中有数。

鄙人愚见,目前中国高校科研状况一地鸡毛,以论文和项目数量论英雄。高校科研大跃进已经将中国推上了世界第一论文大国(发表数量)和第一书籍出版大国的位置,但是,中国哪几个学科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所看到的是抄袭和造假肆虐,枪手和论文贩子横行,从院士评选到讲师晋升,都在玩虚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学术研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鄙人相当同意。

我之所以不发表任何不成熟的论文,还出于本人一个严重教训。本人业余爱好摄影和写作,2006年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滇藏星空》在北京出版。当时我挺高兴的,但此书今天再看我冷汗直冒,内容及写作手法都极显幼稚,恨不得就地销毁,可是数千本已在读者手里和图书馆里,如何是好?这垃圾现在变成了我自己的一个笑柄。我决定退休之前不再印刷出版任何作品,以免将来再次后悔。

真正的好作品陈年愈久愈显价值,但凡垃圾,堆积再多也是一滩破烂。请换位思考,作为读者,你在书店和阅览室翻阅那一堆堆垃圾时做何感想?各位兄弟姐妹,提笔之前要牢记,浪费读者的时间等于慢性谋杀。

任何公开印刷发表的东西,须慎之又慎。造纸业是地球上污染最大的行业之一,图书馆里堆积如山的垃圾论文和书籍是对环境最大的破坏。本人是一个铁杆环保主义者。

我顺便提一下湖南大学一个很不好的传统:自产教材。这也是学生吐槽最多的。我总是在想,如果每个学科只能选几本经典教材传世,有几本能出自湖南大学?除非确信能胜过公认的经典著作,否则我建议诸位老师不要轻易浪费宝贵的纸张。

我妈妈是中南大学退休教授,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桃李满天下。她也编过教材发过文章,但谈到对数学的贡献,她想了半天告诉我,还真没有。我认为她的教材和论文都是白忙乎,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我不想再重复我妈妈的做法。补充一点,不随便出版并不是说高校教师都不要写讲义。我的《国际金融》讲义已长达十万字,本身就是一本书稿,但目前我并无出版打算。

在目前的科研考核机制下,我其实可以理解诸位老师为啥要奋发写教材发论文,人都要吃饭不是?不过,钱够吃够用就好,作为高校老师,要耐得住一点寂寞和清贫。2002年我离开银行界来教书,就没多想过赚钱的事了。我在湖南大学的薪水,连投行同学的零头都不到。但是,湖南大学给了我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时间,让我能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

  搞学问不是为了发财。淘宝开店,山西挖矿,哪个不比学校来钱快?每年发表一堆没人理的文章也许会换来一些奖金、职位或教授的头衔,但几十年后在学界没有任何人会记住你的名字。人生短暂,我若如此,到老一定追悔莫及。

人是要有一点理想的。我们需要为什么样的人生而奋斗,这是一个巨大话题,我并不打算在这里展开。但有一条可以肯定,我不太注重目前立即的利益和好处,我一直强调经得起时间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出版的东西必须是精品,不管是期刊短文还是长书大作。急功近利,快速得来的东西一般都不是啥好东西。现在高校的年度考核,逼得每人每年都要出研究成果,结果无可避免:绝大部分是垃圾。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这么干。

人生成功无否,不是看你得到多少,而是看你贡献多少。这是我的座右铭,与诸位共勉。我之所以懒得去追逐大家都喜欢的职称和项目,原因正在于此。现在默默无闻甚至穷困潦倒我都不那么在乎。如果在我死后几十年,上百年,还有人在图书馆找我的著作,那就达到了我人生最大的目标:我总算为社会,为他人有所贡献。

基于以上“三个凡是”,我11年没有印刷发表任何论文,也没有申报任何科研项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从事研究工作。下面我简单介绍鄙人五年来从事的“地下”科研工作情况。

从2008年起,我的研究方向是能源与低碳经济学。我没有申请项目,也没有团队,本人独立完成并刊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综合分析》以及《论一切低碳经济学都是纸老虎》。

我的基本观点:目前的主流低碳经济研究和所谓的绿色能源都是皇帝的新衣,说简单点,都是蒙钱的主,基本属于搞诈骗的。(鉴于篇幅,此处不做表述,详见我论文分析)。

但是,2008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强行推进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产业。我通过自己的论文(及其他方式)表达了强烈质疑。多晶硅的制造正是污染最大的行业之一。抛开环保不谈,让我们只谈钱,在实验室里都还没有达到起码的经济效益,就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纯属瞎搞。这种政策的逻辑在哪里?

再举个电动汽车的例子,这也正是目前政府强力补贴的产业。表面上看电动车确实够绿色,但系统地看,从发电量增加的污染,动力电池的制造和回收,如果汽车全变成电动的,我预计将是更大的环境灾难。离开了国家的巨额财政补贴,新能源产业一天也活不下去。你可以小范围短时期大量补贴,但可能长时期大范围大补贴吗?这种盲目发展的政策,坑害了国家财政,肥了少数利益相关者。具体是哪些人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我在这里暂不点名。

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走了,留下一个巨大烂摊子。新能源产业2012年陷入了全面危机。2013年3月,中国太阳能领军企业无锡尚德宣告破产,71亿元的政府指令性银行贷款直接烂帐。其他大型新能源公司如华锐风电和江西赛维也都陷入了裁员减薪的困境。但各级政府依然在变着法子力挺新能源产业。

各位兄弟姐妹,这里我愿再次强调,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吞噬国家财政和百姓资产的无底洞。

2013年明某天,系里聚餐欢送一位老师去中科院工作,她正好在中科院从事低碳经济研究,而且他们研究所有一本相关专业刊物。我问能否把我的论文带去投稿。沟通了半天,她说:你这种论文是不可能发表的,中央已经决定继续推进新能源产业,我们中科院只研究如何推进中央的决策。听到这句话,我只能说,中科院低碳研究已死,有事请烧纸。

中科院这种所谓的研究已经背离了学术争鸣的基本准则,变成了决策者的马屁精,上面有什么祥的政策,马上就上项目为其歌功颂德。这可以理解,中科院是国家拨款的。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是,作为知识分子,还是需要有一点骨气、良心,以及基本的治学素养,不是吗?

复旦大学的陈尚君老师曾评论现在的各种所谓学术计划与学术工程:“现在折腾许多的名义,不愿意从面上普遍提升教师的薪资,说穿了还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同样的钱,普赐民爵一级,没有显著的效应,必要堆成一个塔尖,让极少数所谓精英得到,追求轰动效果。其实这正是中国教育或学术腐败的根本。当代无神仙,大牌拿去还得雇人操刀,最后是集体平庸或造假。”

鄙人愚见,1980年代以来,全世界科学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阶段,数学、物理和化学界三十多年基本没有重大突破,经济学等应用科学相对好一点(如果经济学可以算作一门科学的话),但发展速度也慢了下来。其他人文学科我就不说了,文学哲学之类的东西,根本不是可以研究出来的,也根本不是花钱上项目就可以搞出成果的。与科学发展逐渐减速相反,全球各国大学的科研要求却年年在加码。教师要年年出成果,大学也是年年新排名。这样一来,大家除了造假,已经别无选择了。学术造假是世界性问题,只是中国人更加厉害一些。

兄弟我是教金融学的。金融理论说一千道一万,可以总结五个字:快速钱生钱。从期货、期权到CDS等高级金融衍生工具,从1980年代到现在,金融业(及其理论)发展速度惊人。但本人的金融学讲义认为,这几十年来金融业的道路是彻底错误的。2008年危机以来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本应该帮助实体经济成长的金融业,变成了祸害实体经济的罪魁祸首。金融业正在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帮助少数人快速致富。

金融业目前这种情况乃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缩影,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快点把现金搞到手最重要,坑蒙拐骗在所不惜。理想这两个字已经是一种奢侈品。“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广告词比比皆是。个个争先恐后,唯恐不能快速发财。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潮反映到高校科研工作中,其结果就是一窝蜂的高校科研大跃进。

科学研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搞的。干哪一行都需要有点天份才行。鄙人愚见,50%以上的大学老师不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他们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每年出版论文,除了造假和花钱买,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目前高校强逼人人搞科研,和1958年人人大炼钢铁的阵势差不多,最后一地鸡毛,误国,害人,害己。

有鉴于此,本人有如下几条建议:

1.应再次重申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供稿人收取任何费用。有偿发表文章应定性为索贿受贿行为,立法予以严惩。高校师生要联合起来,抵制任何收费的杂志社,抵制任何论文中介行为。

2.教育部应取消70%以上的各种学术工程和学术项目,省下钱来提高教研人员的普遍待遇。

3.凡论文抄袭和造假,当事人一律开除。

4.严禁科研经费用于非科研开支,违者一律开除,并报司法机构。

5.高校人事考核制度一般不得包含论文数量指标,特别是人文社科专业。

6.对少数坚持要求论文数量的高校(专业),应该鼓励无门槛的无纸化论文发表体系。建议由教育部牵头设立全国科研论坛,任何人均可在论坛上注册,自由发表文章。博客、微博以及其他社交工具发表论文均可,只要证明该文章属本人原创。

假期短暂,文字仓促,诸位请多砸砖。

杨飞2013/10/4

PS:结束本文时,刚巧看到台北新闻,2013年度“晨兴”数学奖颁给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张益唐讲师。张益唐先生年界六旬,在新罕布什尔大学默默无闻教数学几十年,没有发表什么论文,只是普通讲师。2013年5月,张益唐在《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发表题为《素数间的有界距离》一文,证明了存在无数多素数对,并且每一对素数之差不超过七千万。2013年5月,《Nature》杂志报导了此重大成果。在丘成桐教授的邀请下,张益唐先生日前在哈佛大学给数学界人士做了相关专题讲座。

张益唐讲师是长期溃泊名利“真正做学问”的典范。兄弟我真心希望国内科研制度能有所改观,大可不用年年为蝇头小利奔忙,社会腐败之风也能有所遏制,诸位同仁能在有生之年为学科和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电子稿由凌宗伟根据杨飞长微博录入,经教育在线网站站长校对,个别文字略有改动和修正)

怎么看湖南大学讲师杨飞因为未发表论文而调度到图书馆,及他所写的公开信?

怎么看湖南大学讲师杨飞因为未发表论文而调度到图书馆,及他所写的公开信
附:杨飞的公开信
湖南大学教师杨飞因无论文被转岗 微博发万言公开信引争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93069

这个事情涉及到非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先理一理看看有什么问题值得讨论的。
1、大学教师是否必须做科研?
2、湖南大学将杨飞调度到图书馆是否合适?
3、如何看待湖南大学对讲师的科研要求?
4、如何看待杨飞关于科研的三个看法?

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看。
第1个问题,大学老师是否必须做科研?
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而且都很有道理。
我个人观点是,在现有国情下,允许大学老师不做科研,但是不做科研,在职称晋升上应该有上限。
在国外,英澳纽体系中:
此外还有两种学术等级,分别是资深讲师以及讲师,事实上如果没有卓越的特殊研究发表,很多英澳纽的大学老师到资深讲师(Senior Lecturer)就已经到顶了,此职务比较类似于美加的副教授等级。英澳纽的讲师(Lecturer)的要求,在过去十年来也都改成一定要博士毕业才有资格,也因此这个职务等同于美制的助理教授。
在美国实行tenure,别说正教授了,没有科研工作,tenure都很难拿到吧。

所以要想晋升应该是要做科研的。
第2个问题,湖南大学将杨飞调度到图书馆是否合适?
由第一个问题的观点,我觉得调到图书馆是不合适的。如果杨飞课上的好,学生也喜欢的话,那就应该让他继续上课
他有权利选择不晋升,当讲师。

但是没有看到过关于他教学水平的报道。
当然湖南大学是想学tenure,搞非升即走,但是国内高校是有编制的,有编制实际上就已经是tenure了,是没有办法让他走的,所以只能调岗到图书馆了。
从这点看,湖南大学也是对他宽容的了。

这也是各个大学的趋势,我们学校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
不过现在提的是:
科研岗做不了,就转教学岗,教学岗做不了就转服务岗,服务岗做不了就到人流中心了 
我觉得这样比湖南大学做得有道理。

第3个问题,如何看待湖南大学对讲师的科研要求?
2年发1篇没有级别要求的论文,确实不算高。
第4个问题,如何看待杨飞关于科研的三个看法?

第一个观点,版面费=约稿收费=出卖版面=行贿受贿
这个 肯定会告诉他,他的理解是错误的。
版面费的收取实际上也是有国家文件依据的。
虽然我也觉得不该收版面费,但是上面的等式并不成立。

市面上确实有很多垃圾期刊,使用上述等式,同样也有不少高水平杂志,并不像杨飞说的这样。
他为什么不选择向高水平期刊投稿呢?

第二个观点,与本次事件无关,就不讨论。

第三个观点,我最不同意

3.凡是没有流传价值的东西,再短也不应该印刷出来。

这里的流传价值,主要指以下三点:A.经得起时间考验;B.对学科有重大突破;C.对社会发展(百姓生活)有重大贡献。

这句话说的是真理,也是一句废话。

他提到的流传价值即三点价值,如何判断?谁来判断?
如何判断,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
如何判断,是否对学科有重大突破?
如何判断,是否对社会发展(百姓生活)有重大贡献?

论文不经过同行评议,不发表出来,如何能做出上面的判断?

科学是允许犯错误的。
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成果就没有价值吗?
只要不是刻意造假,作出的结果,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这非常正常。
被证明错误的过程,就是科学进步的过程,这怎么会没有价值呢?

我按我的时间线来叙述这件事情

首先是在微博上看到朋友转发的杨飞的公开信。PhD和Researcher一卦的转发者大多的反应是学报发表在版面费在国外亦如是,当然也的确耳闻过一些暗箱操作或学术腐败的消息,在杨飞老师这件事微博上热烈起来的左右时间上同时发生的是美国science杂志刊出的一篇神文:一个叫John Bohannon的哥们儿故意写了篇漏洞很大的paper海投很多家学报竟半数录取→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 以及外媒对中国学术腐败的报道→ Scientific research: Looks good on paper, 所以杨老师这件事很容易和这样的背景结合一起来被讨论。

如此,这的确看上去是个‘全球性’的大问题。但是我们不用急于把杨飞当成代表性的受害者。在他的公开信里提到他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侧重并着意提到了自己在博客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他给的称呼)。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
一切低碳经济都是纸老虎,兼全球变暖批判

看了他的公开信后,因为感觉有些东西吃不太准。所以我浏览了两篇文章,再结合他的公开信,至少得出一些看法。

研究方面
虽然杨老师在公开信里着意提到他的两篇日志(论文)作为自己这两年还是在保持研究的证明,但是客观的说,这两篇论文的份量非常有限。对于他的全球气候分析一文,首先我支持他对全球变暖分析报告的批评,这的确是文献综述该有的态度,但是这的的确确也只能算是对单一个材料学习后的读后感而已,如果真的是研究侧重方向,就不应该向他公开信里将如何自学完这个报告强调得那么显要,因为这简直是必需要干的事情(而几百页材料打印问题牵扯出来的对于报销的腹诽也有点混淆了重点)。承接《分析》一文,在第二篇《纸老虎》里把这份报告定义为漏洞百出的推行低碳经济的宣传册就显得有待商榷的,而由此引领的证明低碳经济是‘蒙钱’的主四个依据叙述的极为情绪化,斩钉截铁的否定里一些概念或数据的定义又有些想当然(比如他的一些类比,把低碳看成不得不的豪赌又或者关于太阳能产业和化石燃料储备的问题)。他的一些关于投资回报和炒作概念谋取暴利的批判并非没有根据。但是这恰恰联系到我真正在意的一点:如果把他的评价看成是对现有研究或者现状的评估,按照研究者正常逻辑应该是得到研究的突破口(research gap),接下来的就是找对策了。这就是为什么要做研究,为什么要团队,为什么要立项目的出发点。而在这件事上,他的展开就有点奇怪了——不好搞,搞不了,然后一棒子打死(按他的话说这是鹤立鸡群的事情)。他在信里举了社会发展,担心马不够用的庸人之见,可为什么在新能源新政策遇到阻碍磕磕绊绊时自己扮演的也是站在路边一味唱衰的角色呢?在我们经受着雾霾,水污染,食品问题的当下,在经受气候变化就会恶化成水灾,风灾,冰灾的城市里,揪住2007年一个环境报告的不足之处(明确的写在报告的limitation里)进而怀疑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将研究使命让渡给宗教信仰,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研究人员负责的行为。

所以我的态度是:对杨老师坚持自己价值观的行为表示钦佩,考驾照不送烟,这是你正直的选择;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该恪守的是:自己有机会接触的信息量为的是去做出改变,而不是成为一个比普通人懂得多一些的愤青。

而另一点,是我在看他的信的时候一直在等的,关于教学。

我爸妈也是老师,也为了评职称出版物伤过脑筋,我也不认为拿个海龟博士发几篇paper就有了能传道授业的本事。所以我可以接受杨飞对出版的态度,但要得到进一步的支持,还得有一个必要条件:你的当老师当得怎么样?他的公开信里提到了他的摄影爱好,提到了他的博客,提到了他的低碳研究,提到了他对种种俗事的态度,可就是漏了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在《纸老虎》开篇他提到学生找他带队SIT(大学生创新竞赛项目),题目是关于碳排放的机制设计,他的反应是要做就做碳排放机制的不可行性(这也是他一棒打倒,鹤立鸡群的出处)。。。为什么就不能是对现有模型的反思和重新设计?不客气的说,这真的是在很消极的影响自己的学生。

这是我作为旁观者觉得杨老师的公开信所没有公开的地方。
编辑于 2013-10-12
诸葛宏图  30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也说些我经历过的论文发表吧。
自幼生活在大学里边,所以对评职称、发论文是深恶痛绝的,深知其中的“奥妙”。
但在这件事情上,我坚定的站在了制度的一边。
这不是制度对他的不公,而是制度对所有人的公平。
我上的大学中有这样一位老师
信基督教,我没上过他的课,也只是听过他的一些传闻
比如:不用投影仪,因为教具有限他都让给其他同事了,上课板书,是正板正板的写,上完课后是自己擦。传教,课程结束后,会给学生小卡片,“愿主保佑你”。很负责,8点-12点,不迟到不早退,作业批改一丝不苟。
他坚持了多年不评职称
但他一直是有科研论文发表的,这是他对教学的认真态度。
今年因为学校规定,将逐步把讲台让给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那么为了不离开他热爱的讲台
他只好评职称了
在评职称过程中,论文申报填写,科研处给他其中一篇写的是“3000字"
他给改了,他说“这篇论文其实有实际作用的也就2200字,其他800字属于摘要和综述不能算科研”

好了,你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不弄虚不作假的人,对制度不妥协的人,在科研论文上,也不是一篇没有啊!
制度本身是有缺陷的,但最重要的是公平。
所有人一视同仁,那么蔑视制度的人必须成为牺牲品。

更何况,如果他上课真上的好,完全不用大字报
学生会起义的

另,在教学科目内毫无建树,却在文学和摄影上大放异彩,这根本就是没把教学当回事好吧,把重心放在教学科目上,我个人是不相信拿不出一篇能换来等价稿费的科研论文的。
当然,如果功夫下到了,直接出书也是可以的吗。
说到底,就是专业功夫不够,抨击制度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
关于学生“起义”
也许用词不当了,这肯定不是去闹学潮
腹黑的说,一个优秀的老师是不会让学生充当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的,但更不会玩大字报这种没水准的事儿
学生因为老师上课不专业,怠慢等等向学校投诉一点儿也不新鲜
希望某位老师出任某门课的教学的情愿,也屡见不鲜

虽然,有过老师拿学生当枪使的事儿发生
但总的来说,如果这位杨老师真的教学过硬
不下讲台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即便调到图书馆工作
顺便带着原专业课也不是不可能,还多赚份儿课时费
教学岗变成教辅岗,刚清闲,更方便他搞文学和摄影了

当然,我腹黑的个人认为,他舍不得的不是讲台,而是教学岗位上的工资待遇。
知乎用户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3.凡是没有流传价值的东西,再短也不应该印刷出来。"
这话中确实隐含这极权的味道.
知乎用户 2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暂时不谈杨个人的想法和选择选择,我觉得的这个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国高校人事管理的弊端和混乱。国内高校大致把受聘人员(faculty & staff)分为三种有“级别”的岗位,科研岗,教学岗,和服务岗(与部分行政岗),其中对于研究型高校而言,科研岗和教学岗基本是结合在一起的,人们普遍认为三种岗位的社会认可度和“档次”是递减的。

国内基本情况是这样,教职员工一旦进入某所高校供职,就基本和这个高校绑定了,如果科研教学岗位做不好,高校的人事管理机构可以将其调任到所谓的服务岗(行政岗)。这样看,确实是对教职员工的福利,即使没有达到要求,也不会让你丢掉饭碗(美国教职体制是这样,assistant professor工作五六年后没有评上tenure,不好意思,你就不能再在这个学校工作了,请另谋高就。而几乎没有faculty转成staff的渠道,因为这根本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工作)。

但是,这种人事管理方式是对于广大服务岗工作人员的不公平,因为非转岗的服务/行政岗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通过严格的招聘才获得现在的工作,而转岗的教职员工却不需要任何的职业水平考核,转岗的依据仅仅是一个假设:”以前做过科研教学岗的人一定可以胜任服务/行政岗的工作“。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够保证转岗过来的前教职员工一定能够胜任服务/行政岗位的工作,特别是图书馆、档案馆等需要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工作。

所以我很想问杨飞老师,我从你原始微博里看出了这样的情绪,你似乎只是把图书馆工作当做逃避国内不健全科研体系的一个去处,却没提过你有没有能力胜任图书馆工作,所以我很想知道你对你即将开始的图书馆员工作有多少了解?你是否知道,国内图书馆员评行政职称也是需要发表论文的?

至少在美国,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如果没有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认可的高校颁发的图书馆学或信息学专业硕士学位,是很难在图书馆找到librarian(图书馆员)的工作(另,根据朋友提醒,想说明一下,美国图书馆工作分为librarian和library staff,前者是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后者不太需要,而中国图书馆很多没有正式的librarian和library staff之分)。所以我的观点是,国内高校人事体制将图书馆等服务/行政机构当做不合格教职员工的回收站的做法是一种弊端,也是对广大服务/行政岗在职员工的就业歧视。

同意

 老师的意见。对于@铭蔚所提出的杨飞究竟是不是一个好老师?作为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毕业了两年的人,本科四年没有听说过此人,也没上过他的课,当然我的信息可是两年前的(因为我们学院很小,基本各个专业出名的老师大家都认识)。简单说下我了解的情况。

我所接触到有名的老师通常都是学术很棒讲课也受学生欢迎的。当然,也有个别老师不精学术而专长商业的,只要完成一定的课时数貌似学校也不很干涉。这些老师如果认真备课,有很多实例可讲,也有不少很得学生的喜爱。

大概因为我们学院所开设的专业还是和实际联系很紧密,而杨飞提到他的研究方向相对比较理论,所以这种种路数他都没办法走好,只好遗憾地做一个不入流的讲师,而他的研究能力,从他所公开的信息来说,并没有他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强,所以他被边缘化也是自然。从个人认知来说,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制度问题的人通常都是没能力面对现实的。

知乎第一答,太多信息,还是匿了。
我想说如果我在公司干了两年,没有带领团队完成任何一个系统,公司现在把我转去做技术支持,我是不是也可以写篇文章说我这两年还是发表了很多博文,我爱好知乎和阅读。这公司真是迂腐不化,我是体制的受害者,然后会有一大群人来同情我对吧?
匿名。
之前看过他的公开信,吐了。把微博屏蔽关键词加了“杨飞”,然后把转发表示支持的号全数拉黑。然后来知乎这边又犯贱顺着链接看到他公开信所提到的两篇“研究文章”,简直就是个噩梦连续剧。
为何我如此反感,皆因此人行文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期一个不学无术但又自视甚高的讲师。回想起来简直就是个噩梦般的记忆啊,每天听他上课,他都会先说几百遍自己是怎样的淡泊名利,然后就对着教材一只字一只字的读。

整理一下思路,开始回答问题。
首先,因论文原因调岗是不是事实的真相?大家把这件事看成了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在国内有没有其他高校因教师未发表论文而将其调岗?湖大之前有没有将其他未发表论文的教师调岗?我相信未发表论文的高校老师是少数,但绝不是仅杨一人。有只有此一例,那么由于未发表论文将其调岗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结合我之前的信息,我认为这是特例,高校重视科研的方式对错估且不说,但还不至于逼人调岗,我不认为未发表论文调岗这件事具有普遍意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大家看到的杨在色影的言论已经是他编辑过的,最开始的更为露骨,只是我没有保存,也就不多说,所以我个人的判断湖大调岗的真正理由恐怕不那么好说出口,但是杨抓住这一点搞万言书就很有意思了。
问题回答完毕,再引申来说。
看完赞同最多的答案,我的感受是知乎上最不靠谱的是人文,各个牛人无论发表什么答案,总有一帮脑残粉赞同,我第一次不太抗拒"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个说法,你真的觉得你了解真相么,看过几本乌合之众就觉得自己是那清醒的少数人?

分割线•••••••••••••••••••••••••••••••••••••••••••••以上10月12日夜更新

最近没时间,先不带任何立场的先给大家补充些有关该名教师的信息,看看大家会不会有新的观点,后续有时间来的时候我在补充我的答案。
国内有个很知名的摄影论坛叫色影无忌,杨老师的用户名:starwanderer


以下为杨老师的发帖内容:
兄弟我也在大学混饭,最近北大教授和丽江小妹挺热门,评论是骂人的居多。

兄弟我私下认为,如果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互日乃是正常情况,为啥一定要分职业和年龄?蒋公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长幼,皆有对日作战之职责。用到这也是合适的。

我觉得唯一要注意的是安全。现在的学生可不是吃素的,私生活有的相当乱,这是诊所的医生告诉我的。当然,也有很保守的。

我在学校也十年了,经历过和听过的师生恋故事很多,基本没人觉得奇怪,校方也没管过。大多数都是男教师和女学生,也有少数男生和女老师的。我就被女生追过,我一般都不主动也不拒绝。

我的基本意见是,大学师生的关系怎么搞都行,至于中学生,我觉得尚未成年,须得极其谨慎,高中师生之间也许有个别情况,但我觉得16岁以下是绝对不可以的, 这也是兄弟我私下认为的师生恋之年龄底线。
他是一个民科。

杨老师的长微博乍看起来貌似说得有理有据,迎合了当前很多人对教育现状的诸多不满。但是科研的意义、发表论文的意义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若真如其所说,没有流传价值的东西不应被发表出来,那现今社会何以产生循序渐进的启发与评判标准呢?

文中对道义感的宣泄属于自己不作恶的最基本价值底线,就如同谷歌don't make evil的企业价值观。这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特别高尚的东西,就是一个通过搜索经营信息业务的公司高空作业的安全网,这就好比医药公司要承诺“不做假药”,食品餐饮公司要承诺“安全、卫生”等等一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观,google不可能那么顺利整合全世界的信息。但是正是因为相对有太多无道德操守的企业,所以google有这样的价值观显得又很难得。类比说来,杨老师考驾照不送烟、不花钱发表论文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底线,本应该是社会期予教师的最基本职业操守,只不过相对于当今社会诸多怪相而言有些难得罢了。

虽很难得,但这不应该是他不愿花钱发论文、不申请科研经费开展项目研究、不出版没有流传价值印刷品等论点的佐证。依托大众对社会现象的情绪宣泄引导他人支持自己和自己的立场,实在有“混为一谈,故意回避”的嫌疑。
你看看他微博其他言论就知道了,不敢说他浅薄,至少他不深刻。个人觉得其文字除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的之外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文字各个行业稍微有点年资的人都可以写得出来
干嘛把自己塑造成悲剧英雄啊?!有那么多功夫,修炼自己啊,写论文啊。干嘛等着别人给自己调岗啊。规章制度写的明明白白,自己在什么岗位就得做什么事儿。不喜欢就换个地儿啊。

忍不住吐槽啊!

徐腾飞老师已经详细的进行了分析,我就说点自己的看法。

1、为什么科研这么重要?
换成十年之前,在高校,他还能做到「四十岁,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而现在的高校体制中,没有科研成果一定会遇到天花板,这是向国际接轨,也是一套评价标准。科研是对教学的系统梳理,没有一篇篇论文的发表,怎样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怎样写出对学生、社会有价值的专著?要知道,能教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几十人,而期刊图书能影响更多的学生,甚至是行业。
前几天,刚刚在总局向司长做了发言,讨论跨文化影视传播的实际问题。深觉高校教师,是能够影响到行业走向,政府决策的。没有媒介传播你的思想,真的没有这样的机会。

2、现有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
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学其中的一个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只有学生评价。这年头,孩子们都聪明着呢,只要不是差的可以,分分钟都打好就行了,免的个人信息万一泄露得罪人。你说科学么?
科研是可以量化的,就像高考分数一样,你可以质疑合理性,但也难以选择出其他的标准。对于高校来说,论文是硬指标,但想要评上教授副教授,是需要在CSSCI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很多论文。这还真不是杨老师说的走关系交钱就能上的,呵呵。

3、两年时间,一篇不发是否合理?
高校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每个体系发表对发表论文要求不同,教学为主型是最少得。我留校两年,CSSCI 发了一篇、核心期刊发了几篇、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发了几篇,其他非核心期刊的也陆陆续续发了几篇。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学术水准有限,能提升的实在太多。

4、发表论文要不要钱?
以上我发表的论文,一分钱也没有出过,还收到了些许稿费。

5、调离是否科学?
我只能说,我相信在调离之前,学院肯定给杨老师打了无数预防针的……但……

6、教学是否重要?
非常重要,无比重要,这是大学的意义,要不大家都网络课堂得了。系统的梳理备课,良好的教学方法,都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我的观点是,教学的成果需要再传播,写篇文章真的没啥。杨老师说:「之所以不愿发表论文,最重要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还有不足,应该要做得更好,出手就要是精品。」我觉得这心理问题,相信每个写论文的人都遇到过。

杨老师还说:「我的爱好是摄影和写作,十多年来,我的图片和文字作品发表了一大堆,从地方报纸、航班杂志到国家地理,每次都是我坐在家里收钱。」

以上让我觉得杨老师应该来我们学校教摄影与写作……欢迎来到海底捞大学……

匿了……要不挂了…… 
发布于 2013-10-12

呃……

陈丹青老师在《退步集》里说有段话说的特别好:
我没有资格忠告别人。我非常矛盾,因为现实很矛盾——第一,我对考生说,好好啃外语,上大学,将来混饭吃,别做傻逼,别学梵高。你鼓励孩子对抗体制,你就害了他,他无法承受后果的。第二,上学归上学,但别把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太当真。

所以呢,我的观点就是,别做 XX

当然,说不定图书馆工作更清闲,工资也更高,也不用发论文,那我觉得在图书馆工作也挺好的啊。
吐槽两句吧,先引用杨的原话“ 找了4家杂志,但这4家杂志在收到他的论文《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综合分析》和《真实的谎言——论一切低碳经济学都是“纸老虎”》后,回应都是:达不到论文发表要求。

  有杂志编辑跟杨飞说,“如果要发表,可能需要交些版面费”。

  “发论文要交钱”,这佐证了杨飞此前的判断。“论文要发表,就要交钱,这不仅在同事间司空见惯,连本科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淘宝上有卖。”他认为这是“不折不扣的行贿”,拒绝。”

我工作几年来,发了10来篇论文,没少投稿,也没少当过所谓的审稿专家,给国内外杂志都审过稿。我发了三篇国外的英文论文,一分钱的版面费都不需要,发了若干篇国内杂志,有两篇要收500元的版面费,有另外两篇比较黑,收1k多,但都是经过了投稿,同行专家审稿,修改,接受直到最后发表的程序,这期间没有任何编辑提到过版面费,因为杂志的投稿指南上已经清清楚楚地明码标价了,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学术杂志发行量很小,总得要生存吧,编辑们也得拿工资养家糊口啊,审稿专家也不能总是大公无私地当雷锋给你审稿吧(给国外杂志审稿没审稿费,但很多杂志会赠送半年或一年的免费使用他们的数据库的权力)。

想表达两个观点,第一,国内很多学术杂志很正规,学术水平不敢说有多高,但至少我个人没遇上过那么多黑箱操作,编辑部也不是见利弃义,我的一篇文章甚至在发表后,编辑部来信,说主编认为此文很有价值,所以我们决定免去版面费,欢迎下次再次投稿到我们杂志。第二,杨老师不愿意花钱发论文,好办啊,有的是不需要一分钱版面费的高水平杂志,尽管投稿。
少壮不努力,长大读博士。春眠不觉晓,醒来写论文。举头望明月,低头写论文。红星闪闪亮,照我写论文。生当做人杰,死亦写论文。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论文。夜夜思君不见君,原来君在写论文。亲朋好友若相问,就说我在写论文。垂死病中惊坐起,为了挣钱写论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论文!
我想说的是,论文是目前衡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主要标准,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事实存在且大家都在遵守的。如果读博士是误入歧途,不想科研就不要挤入名牌大学教师队伍,你既然挤入了,就要遵守规则。
湖大还是比较厚道的,没有直接开你。如果只想教书,干嘛不去一般的大学,那里教学为主,而不是科研为主呀!
作者口口声声想表达: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但我看来,当前体制的弊病不能否定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我知道的是自然科学领域。作者说不争,其实只是怕输;作者说无欲,其实只是无力;作者说自由,其实只是不能主导当下。

我觉得是一个有独立想法的老师,拿自己的前途,做一show,给大家上一课,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是啊~gov倡导的观点,学术应该独立出来;不在国内期刊发文,也很有道理,上面的答案别抠字眼就好。反正质量不高。不讲内容,有的理学的期刊,从cnki或者万方下下来的,连公式都不整齐,下标走形了都。(这很有可能是cnki或者万方或者各种图书馆的问题,不是期刊的问题)至于内容,优秀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都知道那些文章(这里主要是说理学的),也就有个参考价值。
敢于拿自己的事业去做实验,很多人只会想四平八稳。
敢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什么是低碳。[东风标致307个人点评,养车与驾车]我觉得也很少有人能做到。

高校老师是社会中很自由开明的一股力量。年轻老师,做一个这样的公开信,不会是简简单单炒作自己。我想,他可能是要宣扬一种价值。价值许多,有些比较的少人去指出来,他就是做了这么一件事。

和老爸聊天,我说光伏不靠谱,他也说是。这么大的硅片,生产就耗能、就破坏环境。加上效率不高,用不了太久(老化快)。不过可以储备技术,培养人才,国内有能力研发生产后,进而能降拉低价格。不过别被老美骗了,按照市场规律做事情就好。

学校是该有规矩,他的文章是和主流意见对着干,发不出去,他吐个槽,能理解就理解,认为该反对就反对。不过如此
首先这个老师明显装逼的嫌疑,有点像公知。
不过
就我来看,这个老师很多的观点都是对的,国内的科研体制确实问题重重,他在公开信里也提到了很多问题。
当然这也不能否认他的科研水平可能真的有限,这需要各位真正的专家看看他的微博的内容啥的,来自由判断了。
就老师是否发表文章来看,我觉得就和科研和科普的区别,要求一个人既做科研又做科普,最终很有可能导致两个都稀烂。我反正觉得我的大学老师们,讲课能力真的很限。但是作为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你需要的是讲课能力,也许就像那个老师一本讲义就够了,他科研能力管我什么事。我觉得这个需要教育部重视了,是否纯老师需要科研?我觉得正如前面有人说,可以不科研,可是职称有上限?

作为一个PhD生,在我看来这人脑子有洞。

说了半天无非就一句话,我们要耐心的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论文质量高于数量

道理是这个理,但是大哥,你凭什么让人相信你能写出高质量论文啊?十年没有任何科研论文有点说不过去啊。湖南大学好歹也是985大学,你说海外PhD甚至是国内985甚至普通一本没有一篇论文能博士毕业吗?

你要学校给你耐心,但是毫无产出你让别人怎么能够相信你是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凭什么让人相信自己能够产出高质量论文?凭什么你就一定是韩春雨啊?

下面一段话更让我无力吐槽:

不瞒你说,我自2002年离开企业界来湖南大学教书,十多年来没有公开印刷发表过任何科研论文,也没有申报任何级别的科研项目。说我科研工作不合格,确实名至实归。但是,不发论文并不说明我没干科研。正相反,我在低碳经济学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篇论文成果也早已在我自己的网站和微博上公布。但为啥不申请项目课题,也不去期刊发表?个中缘由,乃是出于我自己的“三个凡是”原则:1.凡是行贿受贿的事,再小也不能干;2.凡是不属于自己应得的钱财,一分钱也不能拿;3.凡是没有流传价值的东西,再短也不应该印刷出来

微博和个人网站发公布论文,无力吐槽。还有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你不都承认自己的研究没有价值?那你为什么又要去研究?凭什么让人相信你以后的研究就有价值。

现在在一个抢个月饼都要被开除的时代,就算十年发不了论文让你离职又算什么。

研究经费就一定跟腐败挂钩吗?一个教授每天的经费入账(当然是合法的)恰恰能反映教授科研水平。这里我又想起了前不久另外一件事情,一个帝国理工的教授的自杀,死前留下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你看帝国理工就是这么对待自己的教授的,每年科研经费不够就要赶走。
华新 - 学术被利益笼罩的悲剧.帝国理工教授自杀

你瞧瞧你们学校多宽容啊。

从信的内容来看,此人伪清高。

并且并不能因为他指责中国学术就认为他有理。

管理学老师认为,这是制度问题。。。。。。

“他只是不想写”

ps:管理学老师为湖南大学的老师,在本校兼职讲课。。。。。曾经处理过湖大学生到某些科目课率的问题。。。。。。。只能说这么多
有规定就按规定执行,当时进了这个圈就默认你同意了这个圈的规定,自己有能力就努力发好论文。自己的原则不能强求说有人陪你,也不能要求说有人迁就你,当时做了事就要知道做事的后果。现在捅出来应该是想呼吁,但也不看看什么可行性就这样呼吁,最大的可能也只是加点戾气。

我不知道看完杨飞的文章后,怎么有那么多人急着为“大学老师做科研”的重要性、合理性做辩解。辩解个啥啊,还用说做科研对教师个人,对学校,对社会有多重要么?大家不会真认为他写了那么长一篇文章,就是为了论述一个“大学做科研没用”的观点吧?避开形容词,大谈”科研没用“是错误论点,真是智商拙计。他要是就提这样一个论点,还用上知乎来给大家批评么?按我理解,他是想说的至少是,凑数的科研,媚上的科研是没有用的。

另外,我对这封公开信有两个观点:
1、它好的地方是再一次把高校学术腐败的问题给提了出来。这些问题客观存在,大量的学术垃圾不就在期刊库里摆着呢么?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就是没人愿意去提。问题都没人提,还有人要去解决么?或者反过来说,都快腐烂到根的问题了,不解决就算了,还要装作没有问题啥都不说么?有人说说总是好的,管他是不是为了给自己不做科研找合理性呢。

2、面对这类事儿,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审时度势,为了保住现有利益顺应恶的规则——楼上有人说这是适应氛围,好像这都成了一种能力了,呵呵。再一个就是站出来抵制这个这些潜规则——楼上有人说这叫埋怨体制,好像体制是人间真理埋怨不得了,呵呵。关于这两者,怎么说呢?以前我也觉得堂吉诃德斗风车滑稽可笑,最近我觉得堂吉诃德斗风车挺好,虽然他做了大家都觉得是蠢蛋的事儿,但笑话他的人也未见得不讨厌风车。

杨老师到底是学术水平怎么样,人品怎样我不打算去了解了,别因人废言么。再一个也没时间,我还要赶着做凑数的论文呢。
我们学院硕士毕业都要求要核心期刊。。不知是真的还是领导故意给压力
湖南大学的部分新兴院系,迎合某一突出社会需求,曾一度出现混乱发展的问题。
其中盲目的录用不合格教员或者录用教员考核不全面,造成了学科发展后劲不足,是学校建设的巨大隐患。
学校人事部门对问题人员处理的执行力受道德和规定的限制,只能把老鼠屎丢到不那么显眼的位置上去。
信里有些话还是挺中肯的,但是更多的给人前言后语不搭,自我矛盾的感觉,而且很多该说的没说啊- -
重点是,现在图书馆评职称也要发论文啊。
回答里面都是满满的人生哲学。发布于 2013-10-12
理解他。但是并不认同他。大学里老师肯定要做科研,做不出来科研的大学老师是有缺陷的老师。尽管我也做不出科研。 北大毕业的硕士做后勤也有的。编辑于 2013-10-12

我觉得从目前的人口结构来说 如果目前高校容量不变的话 不用几年二本招生就会困难 不搞科研学校不可能上升为一流大学 所以学校为了生存也必须搞科研。年前教师没办法必须弄。其实你要是不搞科研在大城市根本也没法过有尊严的生活。

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不行就离开。我在某985高校就是怎么弄。去图书馆那是好的 看大门的也不是没有 据说还是北大毕业的。
我想说如果因为所谓的“差”而被调动到图书馆的话,凭什么图书馆员就比讲师“差”呢……有没有考虑过图书馆的感受?笔者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是正教授啊!发布于 2013-10-12

哈哈哈哈哈哈哈 湖大文科学硕不在cssci上发表论文就不能毕业……这个一篇论文都不发的完全不知名老师还想继续留在湖大的教学岗?笑话!

(我是想表达对湖大某些不合理硬性规定的不满)编辑于 2018-09-03

我没有看他这篇文章,就发表了我的一些看法了,看过他的文章后,我觉得杨飞老师说的大多数都是很中肯的,光从这篇文章和目前大学的现状去看,杨飞老师是有资格在湖南大学当讲师的,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他能独立思考,认真观察。这是当代知识分子需要的,而普遍比较缺乏的。他最后的六条建议,我也赞成,特别是第3条,这一条大家都认可的,但政府为什么不管一管论文造假呢?!
佩服他的勇气,做到发表论文的要求难道很难吗,本科生都轻而易举的,但是他就是不愿去那样做。
就算是炒作,也要承担风险的,楼上为制度辩护的朋友,未必有这样的勇气,还歪曲成自己有适应社会的优越能力。
其他专业没法评论,为我就读的建筑专业本科不需要发表论文而庆幸,平时查资料从期刊上搜下的一堆一堆没有任何营养的文字,感到心寒,幸好自己没有读研究生。
最近同学硕士毕业写论文时候,有个老师给学生出了个谈汉赋与建筑空间的关系,说不要几万几万的字,有料的话三四千就足够了,结果把这个同学整得够惨,因为其他同学可以拷贝拷贝纠纠重复率轻轻松松几万字就毕业了,饭桌上谈起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是笑料,我就没法理解,研究不就是该这样吗,你不是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话你为什么要选这个老师呢?难道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一路人脉,两三年晚点进入社会吗?
庆幸我们学校有这样的老师,
也庆幸我们学校建筑史的张老师因论文考核不合格要开除时学校会因为我们的联名信而把她留下了。
其实科研,论文什么也不是一杆子打死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也不是所有系都一样的,要听听学校主体学生们的意见。
再次敬佩杨老师的勇气,这才是真正的行动派,有些人眼里就是容不得沙子,有些人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请不要自己妥协了怯懦了苟且了,还要标榜自己适应性强。
大家展开讨论问题的改善方法,也许才是杨老师的初衷。
发布于 2013-10-16
这个世界不完美的事情太多了,你把这些东西拎出来批一顿有什么意义。当然如果你能批判得很深刻那另说。发布于 2016-11-07
在老图书馆见过这个人,也聊过,妥妥愤青一枚,不解释。发布于 2015-06-17
1、肉身翻墙。
2、翻不出去,就接受现实。
编辑于 2013-10-16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法律申明|用户条约|隐私声明|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www.kwcg.ca

GMT-5, 2024-5-19 08:33 , Processed in 0.02620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